今年以来,雄关乡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政企协同发力,推动观音寺片区闲置土地实现“华丽转身”,不仅破解了资源低效利用的难题,更打造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样板。曾经因土地租金纠纷陷入僵局的120亩土地,如今大棚连片、果蔬丰茂,机器轰鸣中透着丰收的希望。 走进观音寺片区的云南兴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蓝莓在大棚里舒展新叶,黄瓜顶花带刺挂满藤蔓......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雄关乡“培优育强高原特色农业”的生动实践。公司负责人戴铭坦言,企业落地之初,从手续办理到土地协调,当地政府全程 “保驾护航”,让项目得以快速推进。
云南兴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戴铭:我们来雄关这个地方,主要还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气候、土壤这些,适合我们需要种植的这些品的生长。来到这里之后,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公司的一些手续,包括与农户的沟通、土地这些,遇到什么问题,政府也第一时间积极的帮我们解决。
公司自今年1月正式运营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和雄关乡的气候特点,科学种植哈密瓜、蓝莓、黄瓜等果蔬,并且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和部分城市的大型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从种植到销售形成闭环,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实现了从“跟着市场走”到“围着需求转”的转变。
云南兴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戴铭:黄瓜这一类,我们主要就是订单式的销售模式,渠道主要是供成都、昆明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城市的大型超市订单这块的话,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市场等着货了。
产业兴则就业旺。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周边村民打开了“家门口就业”的大门。每天清晨,数十名村民准时来到基地,在田间进行蔬果管护、采摘分拣等工作。据公司负责人戴铭介绍,目前公司每天用工在70人左右,时薪在12元到15元。
云南兴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戴铭:他们的薪资是按小时算的,中午供一顿饭,上班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中午休息一个多小时。
工人 普卓文:我家是麦冲的,学校放假在家闲着,就过来这边干,补贴家用,自己也省得找父母要钱。
工人 石绍伟:我是观音寺村的,我来了半年,每个月拿到手是5000零点,家也在附近,来这里还可以回家照顾一下老人。
在“挣钱”之外,更珍贵的是技术与理念的传递。企业带来的科学管护等现代农业技术,让村民在务工中“边干边学”。
云南兴农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 戴铭:我们先把标准和示范做出来,然后让当地的农民跟着我们,或者是以打工的模式来我们教他们怎么种,会了以后他们可以自己去种,我们这边负责回收、销售。
从纠纷不断的“问题地”到丰产增收的“希望田”,观音寺片区的蜕变,彰显了基层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担当。接下来,雄关乡将以该基地为支点,深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机制,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商物流深度融合,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升级红利,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