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全力以赴打好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江川区推行“1+3+N”工作法,全力推进健康县城迎检工作。 “1”,即强化“统一”指挥。江川区调整充实区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以来,在“一部一室两组”的组织架构下,着力构建“一把手本人抓、主责部门牵头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运转有力、有序、高效,为迎检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指挥部对阶段重点任务进行明确清单,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开展“问题集中攻坚、逐个整改销号”,全面推动迎检工作落深落细。 “3”,即开展“三个”专项整治。开展除四害专项行动。下发《关于集中开展夏秋季“除四害”专项行动及材料报送的通知》,于8月31日前集中开展夏秋季“除四害”专项行动,以地下室、地下管网、民防工程、垃圾中转站等地下积水环境和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车站、餐饮店等人群集中活动场所为重点,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共出动1000余人次,清理积水容器、废旧轮胎、沟渠、绿化带等病媒生物孳生地4320个,投放鼠药500kg,堵塞鼠洞10个,使用烟雾机对10000㎡四害高密度区域进行消杀。开展城郊结合部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按照“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目标,以“十二乱”现象为重点(即,清理乱堆乱摆、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拉乱挂、乱泼乱倒、乱贴乱画),在星云街道、宁海街道、前卫镇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全面开展“十个一”系列活动(即,开展一次实地踏勘、制定一个工作方案、召开一次动员部署会、发一个倡议书、开展一次集中攻坚的整治行动、开展一次敲门行动、成立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一次美丽庭院评比、开展一次晾晒比拼、建立一套常态长效机制),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全面提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专项整治。为进一步规范垃圾桶设置,确保确保垃圾桶完好无损、外观干净整洁、分类标识清晰,8月以来,江川区对建成区“红蓝黑绿”四色垃圾桶进行排查,对缺失、破损严重的垃圾桶进行梳理统计,做到更换前“底数清”;对垃圾桶进行科学分类统一摆放、定点摆放;定期组织对垃圾桶进行清洗,有效解决垃圾桶脏污、缺失破损、乱摆乱放等问题,全面提升城区环境质量。全区共有垃圾桶1248只,8月以来共计更换垃圾桶12只,新设垃圾桶点位1个,配齐四色垃圾桶8套,更换垃圾桶、果皮箱分类标识886套。 “N”,即建立健全“N项”机制。紧盯重点补短板,从细微处着手,健全工作调度、网格管理、环境卫生保洁等长效机制,以“小切口”提升环境卫生。落实工作调度机制。对红土裸露、无人管理地块等难点问题现场查看、现场调度,确保问题解决在现场。完成大街小学三街校区闲置用地硬化,规范道路交通秩序;聚焦拆迁工地,实施永宁寺拆迁工地“拆围建绿”项目建设。落实任务分解机制。及时将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逐一细化分解,确保工作推进有力,落实到位,对重要会议安排工作进行责任分工明确,压实部门责任,推动会议精神落地落实见效,形成“任务明晰、责任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做到事事有人办理、件件有人落实。落实环境保洁长效机制。对建成区主次干道、河道沿线、农贸市场、建筑工地等薄弱环节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常态化行动。合理安排并及时增加清运频次,切实做到日产日清,确保垃圾不堆积、不满溢,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落实网格管理机制。建成区划分为30个网格,实行“四级联动制”,运用“首问责任制”“社区签到制”“全员值守制”推进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整治,构建“区级领导+属地管理+部门执法+网格兜底”的责任体系。落实社会参与长效机制。紧抓“面子”工程,创新“党建+”模式、“红色物业+党员+群众”小区管理等社会参与长效模式,常态化开展“520”人居环境整治日、“党员双报到”等行动。落实跟踪督导机制。按照“一天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半月一曝光,一月一促进”的工作要求,持续加强对督导检查,及时下发督查通报,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落到实处。创新工作模式。制定1个工作计划、创办1份专报、突出3个片区督导,推动健康县城建设提质增效。按照市级每月计划及阶段工作重点,制定月度计划,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调度;制定《工作专报》,将国家、省、市复审技术评估、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省、市、区各级领导调研、视察督办问题落实情况报送区领导,为区委、区政府在爱卫专项工作中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以工作专报的形式督促工作进展,实现了一盘棋推动,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已下发2期;创新“划片分组”下沉督导模式,将建成区即周边划分为3个片区,让“安排任务的人”下沉一线、靠前指挥,面对面听建议,手把手教方法,与“落实任务的人”同研究、同推进、同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