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脑膜炎日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是一种多发生在冬春季的呼吸道传染病,因其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隐性感染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令人担忧。近年来流脑已成为被广大基层和公众忽视的传染病。 世界脑膜炎日由脑膜炎组织联盟于2011年开始发起,2022年脑膜炎组织联盟将世界脑膜炎日由4月24日更改为10月5日。 今年的主题是 “与时间赛跑,去战胜脑膜炎!” 打开历史的记忆 我国曾经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高发的国家 曾出现过5次全国大流行 发病率最高达403/10万 其中流行最严重的1967年 全国超16万人死亡 01 什么是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有A、B、C、D、X、Y、Z、29E、W135、H、I、K、L共13个血清群,最危险的成员就是A、B、C、Y、W135等,它们导致的发病占95%。流脑多发生在冬春季,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最容易感染,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等特点。 02 感染了脑膜炎双球菌有什么症状?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感染后可为无症状携带者或临床病例。无症状携带者往往表现为局部粘膜感染,而无临床表现,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健康人群中携带病菌的比例在10-20%之间,流行时携带比例会更高一些。 流脑临床病例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和脑皮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流脑可导致20%的病例终身残疾,如听力丧失、神经损伤或肢体残缺等。 03 什么人容易感染流脑,流脑是如何传播的? 流脑是一种人群普遍易感的呼吸道传染病,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病率最高,50%病例和死亡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流脑主要经呼吸道空气传播,可通过咳嗽、喷嚏等呼吸道飞沫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很大可能传染2岁以下婴幼儿。 04 如何预防流脑? (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晒衣被褥、晒太阳、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打喷嚏、咳嗽时应遮掩口鼻,避免喷溅。 (2)提高警惕,做好个人防护。不去或少去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活动,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口密集地方,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增强自身免疫力。加强锻炼、按时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接种流脑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按照流免疫程序及时接种流脑疫苗可最大限度预防脑膜炎球菌的感染。 (5)出现症状时,应及时规范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时,应提高警惕。若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等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过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 (6)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身体产生预防流脑的免疫抗体需要10~14天,因此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服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 来源:南宁疾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