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结算方式的思考
江川县财政局 郭春东
农机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农场职工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或个人,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用农机具给予的补贴,其目的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实施十年来,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业机械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补贴资金规模逐年扩大,补贴机具种类增加,涉及农机产品的生产企业,经销商和购机农民越来越多,政策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农机主管部门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利用搞权钱交易,谋求不正当利益,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恶意加价毁害百姓利益,导致部分国家强农惠农资金流失,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有些地方甚至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监管不力的状况,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上述问题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差额购机省级结算模式的利弊分析
差额购机省级结算模式是指农民购机时支付扣除补贴后差价,直接享受补贴,补贴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与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直接结算。这种运作模式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方便了购机群众,减少了群众的购机运行成本。农机产品价格较高,给农民带来明显效益的产品均在万元之上,甚至单机可达几十万元,实行差额购机可降低群众购机筹款难度,使群众直接受益,增强群众购机的积极性。
二是确保了资金安全,有利于各地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实行省级财政集中结算,补贴资金不再向市县下拨,减少资金环节,降低了补贴资金被挪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了补贴资金引导各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机部门干好本职事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各地农机事业的发展。
三是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首先把好机具编号关,生产厂家严格 “一机一号,无机无号”制度,经销商无法套购和虚购产品;其次农机补贴工作人员把好人机留影和产品零售发票关,确保了产品买卖和补贴的真实性;最后是把好补贴公示到村制,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样生产厂家、经销商、补贴工作人员和农民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确保了补贴运作的真实性,降低了购置补贴的监督成本。
但是从多年的基层实践来看,差额购机也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民享受补贴模糊性。差额购机省级结算模式从理论和操作上是成立的,但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群众因为不像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一样直接领到补贴,导致部分群众不清楚自己到底享受了多少补贴,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一政策。
二是补贴工作繁琐性。差额购机制的前提是补贴资金集中支付制,购机补贴资金实行省级集中支付制。差额购机制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补贴相比,农机补贴环节繁琐,带来农机工业资金周转缓慢,农机经销商成本增加,农机管理部门办理购机补贴成本也相应增加。据测算,在实行差额购机制时,办理单笔购机补贴业务成本高达105元,如此高的工作成本,很多地方农机管理部门勉为其难,有的甚至“踩雷”收费。
三是制度缺陷衍生的不合理收费。差额购机制在结算上要求由具有结算资格的经销商(企业)结算,事实上人为增加了农机具流通环节,增加了农民的购机成本。
四是廉政风险集中性。差额购机系统性廉政风险均在农机主管部门,各级农机部门在履行职责的同时要承担全部的实施和监管责任,承载全部的廉政风险,不利于保护农机系统干部。
二、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模式的利弊分析
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模式是指农民购机时按产品零售价全额支付购买机具,然后凭发票等有关凭证领取补贴资金,其补贴资金由县级财政按期支付给农民的一种结算模式。
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模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受益透明性。农民和农业组织购买什么机具,享受多少补贴,直观明了,透明度提高,更有利于激发农民购机积极性。同时近几年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日益富裕,农村储蓄显著增长,加上农村信贷政策扶持,农民购机资金筹措已不是制约购机的主要矛盾,全额购机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是有利于减少环节。特别是资金结算速度大大优化,企业资金周转加快,有利于农机工业发展。同时,有利于杜绝经销商向购机农民转嫁费用,增加农民购机成本。
三是有利于相关部门监管。县级财政部门在发放补贴资金时,先核实,再补贴,形成农机管数字(指标),财政管资金的制约机制,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与农机部门责任共担,风险共担。
但是,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票核实难度大,补贴计算工作量大。农机种类多,不同档机具补贴额不一样,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以小报大、未购机享受补贴的情况。
二是因为补贴资金总额不足,申请人多于实际享受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基层权力寻租的空间仍然存在。
三是资金兑付周期过长,农民垫资长,影响农民再次购买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四是补贴结算下放县级后,可能出现补贴资金挤占、挪用的问题。
三、完善配套措施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两种运行模式各有利弊,相互权衡之下,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模式更切合加强农机具购置补贴结算管理。为克服全额购机县级结算模式存在的弊端,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细心抓方案制定。农机补贴工作政策性强,要多做调研,抓住核心环节,简化和下放次要环节,科学确定办事程序,尽量缩短农民领取补贴时间。一是建议完善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二是建议加强目录管理,使补贴范围、品种和补贴标准更符合实际。要进一步突出推广重点,适当提高补贴额度,突破重点农作物、重点环节机械化。要进一步注重效益,适当减少低值、高耗、低技术含量农机具补贴。要进一步体现公平原则,平衡确定同类产品补贴标准,增强公平性,引导公平竞争。
二、重点抓源头管理。购机补贴运作模式的源头在于购机补贴产品资格的认定,农机主管部门必须严把产品关。首先要把好农机产品生产企业关,选择社会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购机补贴产品生产企业。然后要严把补贴产品出厂编号关,实行一机一号的身份制,让不法分子制假无门。
三、全面抓价格管理。产品的零售价格关系到购机农民是否享受补贴和享受多少补贴的决定因素。主管和职能部门必须对各类各档次产品通过成本核算确定出厂价格和零售价格,增强购机补贴的透明度。
四、耐心抓部门管理。基层农机部门是承担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的主要职能部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一是制定农机具购置审核流程,加强对补贴的审核。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制度有效运行。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网络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降低工作强度。
201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