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的试点,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绘就了乡村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和合共融”局面。 六十亩村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闲房、危房进行拆除重建,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做规划,在单元房设计上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需求、生产的便利性。新农村建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拆旧建新方式,从简单的改变村容村貌逐步延伸到建设新型村镇,实现产镇、镇村融合发展。完成一、二期的135户独栋、10户单元房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以往村落道路窄、绿化少、房屋密、出行难等问题,并腾出用地空间实施建设“小花园、小绿地、小菜园、小广场、小果园、小湿地、小景观”“七小工程”,实现了群众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二是借助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经验做法,建立实行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把六十亩村划分为若干网格,“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片、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管理,压实人居环境整治责任;以“520”美丽家园日为契机,建立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由村党总支组织,包村单位配合,党员干部带头,广泛发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对村庄道路(巷道)、入湖河道(沟渠)、村庄卫生死角等重点地段,集中清理整治垃圾、污水和乱堆乱放,形成“治脏、治乱”的强大合力。 始终把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打造云南百合第一村”为目标,采取“龙头带、协会帮、示范带”模式,走出了一条抓管理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引进玉溪曙禾花卉有限公司,建成“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联合体,签订“双绑利益联结协议”,促进企业增效、花农增收,实现百合花卉产业从种植到市场的全链条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合村”“亿元村”。引导群众自发成立“六十亩花卉专业技术协会”,协会成为花农的信息收集员、栽培技术服务员,定期组织花农外出交流取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内花卉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花农的种植技术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全村百合花种植户578户,种植面积3483亩,百合花产量占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百合花份额的7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 六十亩村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行“党员积分+群众积分”制,将邻里和谐纳入群众积分制评分标准,用活积分结果运用,设立村务公示栏,按季度公示群众积分制情况,形成“文明榜”,年底评选出“星级家庭”,让“小积分”发挥了“大作用”。融入“我们的节日”、火把节、鲜花集市等各类文体活动,建立关爱机制,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老年户的帮扶救助,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推出“童心向党”微党课、公益夏令营活动,与玉溪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流动乡村少年宫”活动,举办“聂耳和国歌”主题巡讲、普通话推广等活动,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党群联席会、村民议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和谐文化宣传党员先锋队,围绕民间戏剧、民间习俗等活动,挖掘本土文化人才,打造乡土文化队伍,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媒体资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政策法规。开展“传家风亮家训”“最美人物”“小手拉大手”评选等活动,组建乡村治理少年工作队,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村风家风,营造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资源共享、社会风险共担的良好风气。 建立完善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工作机制,依托网格长、网格员,实行“党组织+党员+群众”划片划巷包干制度,将六十亩村划分成7个小网格,设立7名网格员和23名党员中心户长,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依托网格长、网格员,构建起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覆盖的工作网络,实行“党总支委员+党员+群众”划片划巷包干制度,组织各族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公益服务,营造出党群携手、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良好互动氛围。六十亩村联合矣文村、阳山庄村成立“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充分发挥三个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和优势,围绕“党建引领、文化共融、互观互学、共建共享”四项重点,开展共学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共听优秀党课、共看红色影视、共谈初心使命“四共”联学活动,利用“固定菜单、特色菜单、单点菜单”方式,丰富“三会一课”形式,在互学互鉴中促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