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通报 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也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是当地重要的农业害虫。于2019年4月25日在我区首次发现,冬季有成虫越冬,2022年4月20日在宝塔营村田间首先发现幼虫危害玉米,与2021年发现幼虫危害相近,截止2022年5月27日,全区草地贪夜蛾发生8351亩,防治22367亩次。 2022年5月27日在大寨村、三街村、宝塔营村、温泉村进行调查,四个村调查平均虫田率58.36%,比去年同期的45.75%增加27.56%,虫株率8.98%,比去年同期的7.59%增加18.32%,百株虫量0.56头,比去年同期的0.92头减少39.13%。 玉溪市江川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站植保组在大寨村、三街村、宝塔营村、温泉村共放置15个玉米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诱捕器,5月27日调查诱捕成虫情况,共诱到成虫263头,比去年同期的610头减少56.89%,每个诱捕器诱杀成虫17.5头。 在全区玉米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鲜食玉米面积加大,播种期延长,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逐渐增加,成虫数量持续偏高,天气干旱,有大发生的趋势,希望各级各部门做好监测和防控,把损失降到最低。在茄子、辣椒、烟草作物上调查均未发现危害。 针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意见: (一)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活动。 1、对基层农技人员及时开展草地贪夜蛾危害特点、潜在风险、识别特征和监测防治的技术培训,提升农技人员对该虫的警惕性,乡镇(街道)农技人员要及时做好防控技术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及时防控,把损失降到最低。 2、利用广播、电视、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有效宣传方式,提高种植户对该种害虫认识和防控技术。 (二)加强预警监测力度。有针对性地在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上设立监测点,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预警监测,及时准确地发布植保信息,指导好我区防控工作,把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在做好预测预警工作的同时利用1-2年的时间摸清其在我区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 (三)适时采取防治措施。目前在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用下述方法防控:一是化学防治。草地贪夜蛾是一种新入侵的有害生物,其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所以在多种作物上,目前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有乙基多杀菌素、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多种杀虫剂交替使用对草地贪夜蛾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其它防治方法。化学防治虽然效果较理想,但长期使用,对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食品安全性和田间物种的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长久之计,还是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转Bt基因作物来防治草地贪夜蛾。推广使用糖醋液、性诱捕器、杀虫灯等技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量。 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表 日期 | 发生田率(%) | 发生株率(%) | 百株虫量(头) | 诱捕器诱捕情况(头) | 每个诱捕器平均诱虫数(头) | 5、11 | 14.48 | 1.47 | 0.85 | 166 | 11.1 | 5、18 | 33.89 | 10.52 | 10.8 | 353 | 23.5 | 5、27 | 58.36 | 8.98 | 0.56 | 263 | 1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