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得热火朝天,转身一接起爸妈的电话,立马变成冷漠脸:“嗯”“啊”“知道了”没事儿我挂了啊”,一句话蹦不出几个字。对不熟的人,即使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会有礼貌地表示:“您说得很有道理”,却会直接怼好朋友:“你懂啥!” 其他人一个错误犯了N次,我们还能和言细语地第N+1次跟对方解释,男朋友忘记了自己爱用的护肤品牌,立马气到炸裂:“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 好像一对上自己亲近的人,我们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减半了,尽管发完脾气心里也会愧疚,可下一次还是搂不住火儿。 “不要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类似的道理听了一万遍,为什么实践起来总是那么困难? 心理学上研究发现,因为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对家人的期望值过高了。 我们对别人充满耐心,是我们已经假设了别人不太了解自己,要取得了解和配合就是需要充分的沟通的。但对亲密的家人,我们局限的认为他们就该理解和支持我们,不在我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问那么多问题,我们想要做的任何事他们都应该无条件支持。这是自私的苛求啊。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受过的教育,经历过的时代完全不同,互有局限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面对家人,我们容易陷入一种单线思维。单线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别人的身上。比如你是个不婚主义者,父母却迫切希望你能早日结婚,他们也能早日抱上孙子。你非要父母接受你的这种观念,在争执过程中,一旦忘记了怎样好好说话,宣泄压力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自伤和伤人的现象。那些对着亲爱的人说出口的伤人的话,都是双刃剑,就像钉子钉入木桩,也许事后你道歉了,把钉子取下来了,可那创口已经产生,永远都无法复原了。 “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是克服本能,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一种教养。” 我们不应该仗着在乎和珍视,就忘了彼此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没人有义务成为谁情绪的宣泄口。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是理所当然。 爱从来不是伤害的借口,更不是无论做什么都应该被原谅的理由。 在你转发《所谓情商高就是让人舒服》的时候,记得让父母也舒服舒服。 在你转发《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的时候,记得也不要吐槽父母守旧的观念。 在你转发《最好的感情是懂你的不容易》的时候,记得也理解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即使你的脸再贵,你的身体再贵,你的时间再贵,也贵不过父母给你的生命,也贵不过家人给你的关怀。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才会意识到外人终归只是你生命中短暂的过客,家人永远是你最大的依靠和最宝贵的财富。对家人好,你有的不只是孝和善,更有的是你立世为人的品格。 因为,他们最值得。
来源:“人民论坛网”公众号
编辑:李宏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