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化财会监督,严格财经纪律。这是打造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有力举措,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必然要求。公款当用得其所,既不可靡费也不能入私囊。2021年全国审计机关移送公共资金资产资源问题线索7400多件,促进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4100多亿元。对违反有关财税法规的问题严肃追责问责,确保了公共资金使用安全,让该花的钱花出了最大效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更需要切实加强财政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防违规建设楼堂馆所、发放津贴补贴、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问题,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效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是严肃财经纪律的题中应有之义。宏观政策的优势,体现在地方服从中央,各方服从大局。以财经纪律规范财经秩序,才能保证财经工作全面准确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落实到位,同时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调控中的令行禁止,既是财经责任,也是政治责任。必须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严惩财经领域违纪违法问题,把各方面资金管好用好。
严肃财经纪律,能够促进公共资金资产资源安全高效使用,充分体现财政性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属性。财政资金使用必须注重效益,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综合账,确保花在刀刃上。从实践看,有的地方硬化预算约束,要求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集中财力保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落实;有的地方清查变异隐形“小金库”,严禁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有的地方加强直达资金监督管理,确保有关直达资金切实惠企利民。严肃财经纪律,说到底就是要守住公款公用的生命线。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执行党的纪律不能有任何含糊。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一定能不断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效能,为党风政风建设提供助力,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