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底黑字隶书,将《弟子规》呈现与校园文化墙上。  师生的书画作品及各种活动成果,是校园文化创建的主体。 
在我市相继启动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和“中华诗词之市”之际,江川区江城镇龙街中心小学积极开展“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在强化诗词楹联组织建设、教育培训的同时,通过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环境创建、校本教材研发、社团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我市“双创”工作贡献力量。 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龙街中心小学位于江城镇北一公里处,走进校园,一幅抽象、唯美的图案呈现在长9.2米、宽3.5米的照壁上。据学校教师张荣生介绍,这幅图案由不同写法的“福”字组成,照壁的背面则是用隶书写的龙街中心小学简史。 龙街中心小学,前身是金莲书院。因古代江川八景之一的“古埂莲池”的莲花得名。学校创办于民国21年(1932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 移步书院,两个石狮端守两旁,两层前殿的木质格子门头上,一块长2米、高0.65米的木质牌匾上刻着“金莲书院”四个字,“沼志崇文耀先智,涛怀振教滋后贤”的对联悬挂于两侧。进入书院内,厢房门柱上一副“重言教重身教严于律己,学知识学品德宽以待人”的对联道出了为师之道。大殿门头上“知行合一”的横批、门柱上“传红色星火,品翰墨书香”的对联与党建文化展板的搭配相得益彰。学校将职工之家、荣誉展览室、教务处等区域归置于书院,把大殿、前殿及各厢房进行合理利用。“致学蕴生智慧根,善教树得栋梁才”“自古厚德能载物,从来天道只酬勤”……这一副副对联配以形态各异的梅、兰、竹、菊水墨画,将整个办公区营造出不一样的意境和韵味。 据《江川县志》记载,1949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张克良等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到龙街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做掩护,秘密开展地下活动,发展多名教师为党员。2013年12月,江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将龙街中心小学列为革命据点,也是江川境内最早的革命据点。 往教学楼方向迈步,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黄底黑字隶书将《弟子规》工工整整地写在校园文化墙上。师生的书画作品以及各类活动成果,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青砖、白墙、木雕格子门、古树等景观,与楹联、诗、书、画等文化作品的搭配,让古建筑与现代教育巧妙相融。清新宁静的校园环境,庄严厚重的文化氛围,营造出龙街中心小学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 积极开展“诗词楹联教育基地”创建活动 近年来,龙街中心小学创立“书香校园”。以“书香润泽童年,习惯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以及“‘星’火相传,书香育人”的党建文化引领思路,结合学校校情,以诗词楹联教育活动为契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提高人文素养。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探索素质教育的新出路和方法,实现“书香校园”“书香育人”的办学目标。 据教师方文翠介绍,龙街中心小学共有教师71名、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9人。在“双创”过程中,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教师垂范营造氛围,在教师中开展阅读经典原著、书法比赛活动;加大教师“诗词楹联”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区、市、国家级“书法”“诗词楹联”培训(区级6人次、市级4人次、国家级1人次),聘请指导教师到校对全校师生进行诗词楹联知识培训;让诗词楹联文化教育进课堂,运用诗词楹联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精练言语、齐整句式、优美韵律、易于诵记等诸多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上好校园诗词课,营造浓郁的学诗词楹联文化氛围,形成学校诗词楹联教学的办学特色;成立校园“经典诵读”“书法”社团,依托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开展阅读,合理分配时间,引领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借助软、硬笔书法课程,培养良好习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利用每周升旗仪式、学期诵读比赛、师生书法比赛、诗词楹联黑板报、社团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经典传承活动。2018年12月,学校被授予“玉溪市楹联教育基地”。 目前,该校诗词楹联工作室编写的《金莲新韵》校本教材,让诗词楹联走进课堂。在诗联文化魅力的熏染下,学生精神气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明显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 龙街中心小学校长杨聪明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诗词楹联知识和创作培训,使全校师生深入了解和学习诗词楹联知识,掀起创作热潮。继续开展诗词楹联诵读竞赛活动,把诗词楹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编辑:赵书艺 审核:陈荟吉 终审:李林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