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川区人民政府!
今天是:
   

江川县二○○七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江川区人民政府网 时间:2008-09-18 03:21:19 点击率: 4打印 】【 关闭

2007年江川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县十 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努力推进和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文化兴县”战略,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全年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居民收入增加、民生改善,财政增收、县域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    
         2007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GDP)突破30亿元达到303806万元,比上年增加47313万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2311万元,增加11353万元,增长16.0%,可比价增长3.9%;第二产业113174万元,增加19578万元,增长20.9%,可比价增长13.2%;第三产业108321万元,增加16382万元,增长17.8%,可比价增长12.3%。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达到10992元,比上年的9395元增加1597元,增长17.0%;按年平均户籍人口计算达到11285元,比上年的9597元增加1688元,增长17.6%。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类型(即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由2006年的27.7:36.5:35.8发展变化为2007年的27.1:37.3:35.7。
         工农业总产值较快增长。2007年现价工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39825万元,比上年增加67580万元,增长18.2%,其中:工业总产值322623万元,增加51297万元,增长18.9%,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73.4%;农业总产值117202万元,增加16282万元,增长16.1%,占全部工农业总产值的26.6%。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108799万元,比上年增加18448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可比价增长12.5%,占GDP的35.8%,比上年的35.2%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13664万元,增长16.7%,可比价增长4.5%,占全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6.6%;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6154万元,增长27.9%,可比价增长17.1%,占40.8%;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8981万元,增长15.1%,可比价增长10.8%,占45.2%。工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3795万元,增长28.3%,可比价增长17.1%,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44.6%。
        二、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壮大磷化工、纸制品、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文化旅游和烤烟“六大”优势产业,培育烟花爆竹、青铜制品、蔬菜和高原水产品“四大”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现,有力促进江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优势产业  2007年磷化工业总产值完成170651万元,比上年增加22991万元,增长15.6%,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2.9%;增加值45632万元,比上年增加2880万元,增长6.7%,占GDP的15%。纸制品总产值33332万元,比上年增加3828万元,增长1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0.3%;增加值10211万元,比上年增加1612万元,增长18.7%,占GDP的3.4%。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3870万元,比上年增加5943万元,增长33.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增加值7800万元,比上年增加1185万元,增长17.9%,占GDP的2.6%。建筑建材总产值29380万元,比上年增加2734万元,增长10.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增加值10350万元,比上年增加553万元,增长5.6%,占GDP的3.4%。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完成90645万元,比上年增加15203万元,增长20.2%;增加值37945万元,比上年增加7774万元,增长25.8%,占GDP的12.5%。其中:①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59836万元,增加13190万元,增长28.3%;增加值24460万元,比上年增加6510万元,增长36.3%,占GDP的8.1%。②旅游产业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目标,不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加快旅游业发展,全年接待游客 117.0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997万人次,增长3.5%;旅游总收入达到30809万元,增加2013万元,增长7.0%;增加值13486万元,增加1264万元,增长10.3%,占GDP的4.4%。烤烟总产值20510万元,比上年增加1598万元,增长8.4%;增加值12511万元,增加986万元,增长4.1%,占GDP的4.1%。
        特色产业  2007年烟花爆竹业总产值5252万元,比上年减少1905万元,下降26.6%;增加值1449万元,减少926万元,下降39%。青铜制品完成总产值1565万元,减少100万元,下降6%;增加值257万元,减少170万元,下降39.8%。蔬菜总产值完成32253万元,增加4434万元,增长15.9%;增加值28383万元,增加4748万元,增长20.1%,占GDP的9.3%。高原水产品总产值5269万元,减少244万元,下降4.4%;增加值4246万元,减少192万元,下降4.3%。
       三、农业
       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具体落实,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7202万元,比上年增加16282万元,增长16.1%。
      种植业  2007年种植业总产值69987万元,比上年增加6329万元,增长9.9%。全年各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7389亩(含复种),比上年增加8709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82031亩,减少3924亩;非粮食作物面积225358亩,增加12633亩,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食作物面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比重由上年的28.8:71.2调整为2007年的26.7:72.3。烟叶收购 1438.5万公斤,比上年的1387.7万公斤增加50.8万公斤,增长3.4%,其中:出口备货101.3万公斤、正组烟1337.2万公斤;收购上等烟1015.2万公斤, 比上年的849.02万公斤增加166.18万公斤,增长19.6%;上等烟比例达71.69%,比上年的61.18%提高10.51个百分点;综合平均单价达13.46元,比上年的11.86元提高1.60元;收购金额19360.4万元,比上年的16455.2万元增加2905.2万元,增长17.6%;实现烟叶税4259.2万元,比上年增加199万元,增长4.9%。综合平均单价、上等烟数量、上等烟比例、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增收的目标。
   全年主要农作物播种或种植面积、平均亩产和总产量如下表:
             表一:
主要农作物播种或种植面积、平均亩产、总产量

指标
面积
平均亩产
2006
2007
07比06增减
2006
2007
增减
幅度
%
全年播种面积
298680
307389
8709
2.9
 
 
 
一、粮食作物
85955
82031
-3924
-4.6
478
480
2
(一)大春
37816
38661
845
2.2
703
676
-27
1 、稻谷
25407
26076
669
2.6
736
705
-31
2 、包谷
9757
9873
116
1.2
619
617
-2
3 、薯类
1897
1898
1
0.1
758
663
-95
其中:洋芋
978
974
-4
-0.4
772
636
-136
4 、大豆
280
444
164
58.6
774
620
-154
(二)小春
48139
43370
-4769
-9.9
301
305
4
1 、小麦
21414
19501
-1913
-8.9
280
282
2
2 、豆类
16072
13672
-2400
-14.9
194
196
2
其中 : 蚕豆
11713
10619
-1094
-9.3
197
197
0
3 、洋芋
10140
9845
-295
-3
514
505
-9
二、经济作物
119545
118153
-1392
-1.2
 
 
 
(一)烤烟
93969
94168
199
0.2
166
159
-7
(二)油料
25576
23985
-1591
-6.2
200
200
 
1 、大春
 
162
 
 
 
153
 
2 、小春
25576
23823
-1753
-6.9
198
198
 
其中 : 油菜籽
25576
23820
-1756
-6.9
198
198
 
三、其他作物
93180
107205
14025
15.1
 
 
 
(一)蔬菜
88850
102781
13931
15.7
 
 
 
1 、大春
32907
37065
4158
12.6
 
 
 
2 、小春
55943
65716
9773
17.5
 
 
 
(二)花卉
3152
3417
265
8.4
 
 
 
1 、大春花卉
1560
1780
220
14.1
 
 
 
2 、小春花卉
1592
1637
45
2.8
 
 
 

 
(上接上表一:)

 
指标
产量
2006
2007
2007比2006增减
幅度
%
全年播种面积
 ―
  ―
  ―
 ―
一、粮食作物
4107.74
3937.28
-170.46
-4.2
(一)大春
2661.09
2613.65
-44.17
-1.7
1、稻谷
1869.87
1838.97
-30.9
-1.7
2、包谷
604.42
609.22
4.8
0.8
3、薯类
143.74
125.8
-17.94
-12.5
其中:洋芋
75.48
61.98
-13.5
-17.9
4、大豆
21.67
27.52
5.85
27
(二)小春
1449.92
1323.63
-126.29
-8.7
1、小麦
599.51
549
-50.51
-8.4
2、豆类
311.89
268.2
-43.69
-14
其中:蚕豆
230.58
208.81
-21.77
-9.4
3、洋芋
521.7
496.93
-24.77
-4.7
二、经济作物
  ―
  ―
  ―
  ―
(一)烤烟
1560
1492.75
-67.25
-4.3
(二)油料
511.38
474.87
-36.51
-7.1
1、大春
  ―
2.48
  ―
  ―
2、小春
511.38
472.39
-38.99
-7.6
其中:油菜籽
511.38
472.39
-38.99
-7.6
三、其他作物
  ―
  ―
  ―
  ―
(一)蔬菜
17775.5
19712.6
1937.12
10.9
1、大春
6235.48
6821.88
586.4
9.4
2、小春
11540
12890.7
1350.72
11.7
(二)花卉
  ―
  ―
  ―
  ―
1、大春花卉
  ―
  ―
  ―
  ―
2、小春花卉
  ―
  ―
  ―
 ― 

 
         2007年全县鲜切花总产量5136.1万支,比上年增加246.9万支;茶叶产量7910公斤,比上年增加70公斤;水果总产量2863.9吨,比上年增加0.6吨。
         林业  林业发展以“生态县”建设为总体目标,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改革集体商品林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商品林生产经营和林下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全年共完成林业总产值2797万元,比上年增加229万元,增长8.9%。完成造林面积28252.3亩,共育苗39.5亩,可供苗木188万株,义务植树51.4万株,零星植树51.4万株。2007年全县森林覆盖率41.5%,比上年的40.7%,增加0.8个百分点。全年板栗总产量83140公斤,核桃12645公斤,松籽3515公斤,花椒14355公斤,木材采伐2792立方米。
         畜牧业  2007年全县畜牧业共完成总产值35581万元,比上年增加9699万元,增长37.5%。肉类总产量19293.6吨,比上年增加1260.8吨,增长7%。禽蛋产量3877.8吨,增加301吨,增长8.4%,奶产量24吨,增加2吨,增长9.1%。
年末大牲畜存栏9581头,比上年增加538头,在年末存栏其中:牛6386头,马1779匹,驴750头,骡666头。年末生猪存栏250568头,比上年增加22745头,增长10%,其中:能繁殖母猪64878头,增加10032头;生产营销仔猪99.7万头,增加29212头,增长3.0%;出栏肥猪18.8万头,增加8373头,猪肉产量15268.7吨,增加698.2吨,增长4.8%。年末羊存栏11047只,出栏8909只,比上年增加1443只,增长19.3%,羊肉产量366.9吨,增加74.1吨,增长25.3%。家禽存栏67.5万只,出栏139.6万只,增加16.11万只,增长13.1%,禽肉产量3257.8吨,增加329吨,增长11.2%。
        渔业  2007年渔业总产值完成5269万元,比上年减少244万元,下降4.4%。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550吨,比上年减少210吨,下降5.6%,其中:星云湖产量达到1925吨,比上年增加20吨;抚仙湖产量达到420吨,比上年减少110吨。
       农用物资消耗  2007年全县化肥施用量41083吨,比上年增加910吨,增长2.3%,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19.9吨,增加24.9吨,增长8.4%,农药使用量269.1吨,增加2.2吨,增长0.1%。
       农业机械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029.33万瓦特,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52台266.10万瓦特,小型拖拉机3444台3456.83万瓦特。农用载重汽车482辆3797.36万瓦特,农用运输车435辆1900.47万瓦特。农用排灌机械1409台2811.58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11台1910.65万瓦特;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1311台,其中:碾米机448台,磨面机772台,淀粉加工机6台,榨油机20台,轧花机3台,其它机械62台。畜牧业机械1965台1054.24万瓦特。林业机械4台1.32万瓦特。 渔业机械38台15.11万瓦特。
       四、    
       工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提升特色产业,推进工业快速发展,做强、做精磷化工产业,壮大纸系列产品、积极扶持建材产业、培育提升发展特色产业。2007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22623万元,增加51297万元,增长18.9%;完成工业增加值98241万元, 增加17767万元,增长22.1%,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增长13.8%。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017万元,增加47615万元,增长24.6%;完成工业增加值67126万元, 增加12668万元,增长23.3%,可比价增长18.5%。 
       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81606万元,增加3684万元,增长4.7%;完成工业增加值31115万元, 增加5099万元,增长19.6%,可比价增长4.5%。
   2007年全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表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2006
2007
2007比2006+、-
数量
%
磷矿石
441990
574905
132915
30.1
自来水生产量
2990000
2760000
-230000
-7.7
大米
13350
13061
-289
-2.2
小麦粉
5990
5070
-920
-15.4
精制食品用植物油
1593
1061
-532
-33.4
糕点
171
193
22
12.9
饮料洒
千升
749
1692
943
125.9
软饮料
98
101
3
3.1
精制茶
0.8
0.9
0.1
12.5
复烤烟叶
36083
24071
-12012
-33.3
服装
万件
1.20
1.35
0.15
12.5
家具
30100
33300
3200
10.6
机制纸及纸板
35098
39739
4641
13.2
纸制品
6966
11399
4433
63.6
硫酸(折 100%
671742
648181
648181
-3.5
黄磷
31552.43
28459
-3093
-9.8
磷酸铵肥
229727
246174
16447
7.2
塑料制品
2258
2390
132
5.8
水泥
505086
515467
10381
2.1
水泥混凝土桩
2775
3016
241
8.7
( 折标准砖 )
万块
19949
18679
-1270
-6.4
万片
107
104
-3
-2.8
铁合金
6814
11806
4992
73.3
磷酸
545144.9
575654.4
30509.5
5.6
化肥实物量
19623
14848
-4775
-24.3
赤磷
587
953
366
62.4
磷酸一铵实物量
271545.05
290987
19442
7.2
磷酸二铵实物量
199123.75
214295
15171
7.6
重质碳酸钙
2910
2436
-474
-16.3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大,工业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加快。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共完成81194万元,比上年增加9443万元,增长13.2%,增长速度比上年的3.6%加快9.6个百分点。在投资总额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7325万元,比上年增加15658万元,增长37.5%,占总投资的70.6%;房地产开发投资2084万元,增长835万元,增长66.9%,占2.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720万元,减少8657万元,下降44.7%,占13.2%;农村私人投资11065万元,增加1607万元,增长17.0%,占13.6%。
2007年工业投资完成36621万元,比上年增加11240万元,增长44.3%,占全年全社会总投资的45.1%。建安工程投资完成51417万元,增加2790万元,增长5.7%,占全年全社会总投资的63.3%。
        六、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
        交通  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均与交通息息相关,2007年交通建设和管理紧紧以“交通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和谐平安江川,便民利民”为核心,年内重点项目建设,通畅公路建设、农村通达工程、客运站建设、政府企业重点工程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畅公路建设中,年内完成麦冲至白石岩四级公路,全长10.4公里,路基宽6.5米,路面宽5米,投资796.9万元;农村通达工程中年内投资210万元改建鸡扯公路6公里、投资220万元改建小新公路6.3公里、投资210万元改建施红路6.6公里、投资160万元改建六前路4公里、投资460万元改建煤白路4公里;客运站建设完成前卫、安化客运站建设任务,预计年底可完成雄关、江城客运站的建设,投资600万元。政府企业重点工程交通建设中完成投资307万元“三道菜”交通环境整治、投资1050万元晋思线复烤厂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247万元景观大道建设、完成投资82万元的新农村建设等9项任务,完成投资42.1万元的玉江路五岔口至仔猪市场公路绿化亮化工程、完成投资380万元星云湖六家嘴段防洪截污工程。县乡道路293条,其中:县道15条,乡村道路278条。全县7个乡镇、69个行政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总里程达84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5公里,二级公路61公里,三级公路173.8公里,四级公路559.2公里,等外公路39公里。
       运输  切实组织和加强客货运市场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大县城运输市场的整治力度,规范县城客运市场,充分为运输服务业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年末全县拥有载货汽车4563辆,载客汽车645辆,轮式拖拉机2200辆;完成客运量286.9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795万人公里,货运量114.43万吨,货运周转量5149.35万吨公里。
       邮政  邮政发展快速推进实现新转变,政企分开,全面进入公司化运营,高度重视储蓄、函件、直复营销、速递、物流、集邮等业务的发展。 年末邮路总长度616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572公里;全年共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14.37万元,订阅零售报纸88.07万份、杂志8.55万份,函件16.27万件,包件3.37万件。邮政储蓄平均余额14211万元, 邮政储蓄期末余额12676.5万元。
      电信  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不含移动部分)达到1600万元,年底电话用户78165户,其中:公用电话3368户,住宅电话25751户,流动市话8588户,移动电话40458户。电话普及率达28.2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3部。
      七、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及市场物价
       2007年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760万元,比上年增加7350万元,增长14.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0150万元,增加5176万元,增长14.8%;住宿和餐饮业15545万元,增加1496万元,增长13.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7383万元,增长8.9%;集体经济2224万元,增长4.2%;个体私营经济48950万元,增长14.7%。
2007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4.73%,比上年高4.73个百分点,肉禽蛋等食品、燃料和建筑建材价格上涨较快。在零售商品中:食品价格指数高达115.9%,饮料、烟酒97.95%,服装、鞋帽98.59%,纺织品101.5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91.31%,文化办公用品99.62%,日用品101.12%,体育娱乐用品105.77%,交通、通信用品96.36%,家具102.3%,化妆品99.66%,金银珠宝103.22%,医药及保健用品96.7%,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101.60%,燃料106.74%,建筑建材及五金电料106.79%。
消费价格上涨较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达到105.83%,比上年高5.83个百分点。猪肉、食用油和蔬菜的价格走高,食品类价格上涨16.15%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原因;油价上涨,液化气价格飞涨和居住价格上涨5.79%也是影响CPI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工业消费品价格总体平稳。在居民消费品中:粮食101.87%,淀粉94.33%,干豆及豆制品100.59%,油脂114.54%,肉禽及其制品146.06%,蛋121.05%,水产品95.08%,蔬菜119.99%,调味品98.14%,糖104.35%,茶及饮料102.10%,干鲜瓜果98.54%,糕点饼干100.91%,液体乳及乳制品99.9%;在外用膳食品107.17%,其他食品101.13%,烟酒及用品95.86%,衣着98.4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0.9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4.59%,交通和通信92.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9.8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价格总指数为106.74%,比上年的102.32%高4.42个百分点。农用手工工具价格指数为98.10%,混合饲料104.48%,产品畜154.22%,农机95.66%,化肥105.15%,农药94.62%,机油109.56%,农用种子106.59%,农用薄膜107.34%,生产服务106.12%。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  财政收支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监督,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重大作用,财政收支平稳运行,较好保障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支出需要,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4806万元,比上年增加3573万元,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17088万元,增加3422万元,增长25.0%。其中:增值税2559万元,增加58万元,增长2.3%;营业税4351万元,增加1536万元,增长54.6 %;企业所得税744万元, 增加375万元,增长98.4%;烟叶税4259万元,增加199万元,增长4.9%。上划中央两税收入7718万元,增加151万元,增长2.0%。其中:消费税完成41万元, 减少24万元,下降36.9%;增值税完成7677万元, 增加175万元,增长2.3%。
财政支出40078万元,比上年增加5060万元,增长14.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82万元,增加876万元,增长23.0%,占总支出的11.7%;科学技术支出264万元,增加116万元,增长78.4%,占0.7%;教育支出10560万元,增加800万元,增长8.2%,占26.3%;社会保障支出6322万元,增加861万元,增长15.8%,占15.8%;农林水事务支出6356万元,增加1408万元,增长28.5%,占15.9%,环境保护支出1484万元,增加722万元,增长94.8%,占3.7%。
        金融  金融运行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17117万元,比上年增加14402万元,增长4.8%。各项贷款余额为189868万元,比上年多贷41757万元,增长28.2%。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698870万元,增加125511万元,增长21.9%。
现金总支出747865万元,增加140304万元,增长23.1%;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市场48994万元,比上年多投14792万元,增长43.2%。
       九、就业和人民生活
       实施“扩大与促进就业”民心工程,2007年全社会年末从业人员16.77万人,比上年的16.33万人,增加0.44万人。年末全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达10718人,比上年增加1904人,其中:在岗职工10541人,增加1928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22人,比上年增加697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92人,减少24人,再就业率达9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79人,比上年增加1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大幅度提高,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总额达到22506万元,比上年增加5294万元,增长30.7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174元,增加1227元,增长6.2%,其中:企业28641元,事业单位23722元,机关单位27700元,分别增加5324元、1861元和6058元,分别增长22.8%、8.5%、28%。地方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577元,地方事业单位23714元,地方机关单位27647元,分别增加6247元、1856元和6161元,分别增长22.8%、8.5%、28.7%。
      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2515.31元,比上年增加1777.74元,增长16.6%,其中:可支配收入达到11071.24元,增加1628.29元,增长17.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11011.42元,增加658.47元,增长6.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239.1元,增加451.3元,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39.64平方米,比上年的39.45平方米,增加0.19平方米。
      农民人均总收入达到5961.94元,比上年增加710.87元,增长13.5%,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802.91元,增加77.92元,增长10.8%;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4290.71元,增加322.06元,增长8.1%;第二产业生产经营收入26.48元,增加13.4元,增长102.5%;第三产业经营收入601.83元,增加245.85元,增长69.1%;财产性收入59.27元,增加35.29元,增长147.2%;转移性收入180.7元,增加16.25元,增长9.9%。
      全年农民人均总支出达到5700.87元,比上年增加611.11元,增长12.0%,其中: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896.81元,增加233.78元,增长14.1%;生活消费支出3485.45元,增加516.07元,增长17.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45.91元,比上年增加476元,增长1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2.47元,增加447.03元,增长13.4%。农民人均居住面积41.77平方米,比上年的39.86平方米,增加1.91平方米。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655万元,比上年增加6243万元,增长3.6%,人均储蓄存款6760元,增加210元,增长3.2%。
        十、招商引资、进出口
       年内招商引资项目共实施44个,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建项目39个。年内实际利用县外国内资金38056万元,比上年增加3394万元,增长9.8%,其中:市外国内资金29231万元,增加84万元,增长0.2%;省外资金11625万元,增加3450万元,增长23.0%。
2007年完成自营进出口488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87万美元,增长22.2%。
        十一、文化和教育
        文化  2007年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兴县”为目标,文化管理、文化市场繁荣有序。①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大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积极开展节日群众文化和“三下乡”活动,组织举办各类型美术书画展,图书工作稳步发展,全县有文艺队273个,全年共组织文艺比赛16次,文娱活动69次;年底全县拥有文化室、厅87个,图书馆1个,拥有藏书99816册(图书馆81087册),全年共举办展览48期、各种培训班81班,搜集民间文化遗产7万字, 有橱窗110期,刊登版报154期。②文学艺术创作喜结硕果。出版《星云》文艺季刊4期,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美术、摄影等各类文艺作品246篇(首、幅),共36万字;在2006年度玉溪市“五县区”文学联民评奖活动中,短篇小说《影子》获得二等奖、《火气越来越大》获得三等奖,组诗《传承》、《耕之舞》分别获得优秀奖;创作出版了歌词集《高原水乡恋歌》。③博物馆工作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参观者总人数41672人。④2007年圆满完成《抚仙湖恋歌》MTV外景拍摄,以星云湖抗洪抢险的感人事件为主线,用舞台、歌舞的形势展现77216部队全体官兵与江川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风雨同舟精神和军民鱼水情;2007年12月25日,星抚之声、春之声和大街镇社区文艺队联合打造“江川县开渔节文艺演出”节目,为开渔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教育  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建设为突破口,抓牢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这个重点,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持续发展,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年末共有学校86所,其中:乡镇中心完小12所,村完小46所,一贯制学校5所,教学点6个,乡中学12所,高级完中2所,职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县幼儿园1所。有教学班1319个,其中:幼儿园学前班241个,小学736个,初中243个,普通高中70个,职业中学29个。在校学生55023人,其中:在园(班)幼儿数7933人,小学29043人,初中12724人,普通高中4050人,职业高中1273人。
小学毛入学率103.2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2%,辍学率0.157%,毕业率100%,普及率(省颁99.94%,部颁99.94%),小学毕业升学率99.51%,巩固率99.56%,新招一年级新生受过一年学前教育的占100%,3至6周岁幼儿入园率57.18%,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9.69%。初中毛入学率108.02%,初中毕业率100%,初中辍学率1.084%,巩固率98.15%,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8.13%。
年末教职工人数233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96人,初中739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40人,小学专任教师1093人;专任教师合格率高中达96.5%、初中达99.19%、小学达96.52%。
        参加高考考生1944人,上线人数1355人,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84人,取得上线人数稳中有升、连续突破千人的好成绩,600分以上的江川一中就有32人,比上年增加13人,在县级中学中名列前茅。中考总平均分和各科成绩在新课改实验区保持第2名水平。小学毕业考试反映出城乡之间、山区与坝区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进一步显现。
        十二、卫生、体育和社会保障
         卫生  年末全县共有乡及乡以上卫生机构12个,村级卫生医疗点72个,有病床数575床;有卫生技术人员521人,其中:执业医师214人,执业助理医师33人,注册护士160人,检验人员21人,药剂人员35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58人。全年诊疗人次82.85万人次,健康检查人数69492人,住院人数13750人,出院人数13720人,治愈好转人数13597人。治愈率95%,好转率99%,死亡率0.2%,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比上年的97.7%提高2.2个百分点。传染病发病率141.5/10万,比上年的146.14/10万下降4.64个十万分点。
        体育  2007年江川体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群众体育活动充满生机,竞训体育稳步发展。全民健身组织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壮大,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县7个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5个乡镇挂牌成立了“全民健身指导站”;有体育群团组织(总会、协会、俱乐部)9个;设有晨晚训练点35个、健身广场和公园5个。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人,其中:国家级2人,二级118人,三级96人。2007年承办市级体育比赛活动3次,举办县级体育比赛活动10次,组织基层体育比赛活动9次,全县体育人口达36%。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2次,人数1.5万人;年末拥有体育场地7个,年内开放使用15288人次;举办培训班8次,参加培训350人次。竞训体育有省布传统游泳项目1个点,在训运动员30人;市布传统训练项目(田径、柔道、自行车)3个点,在训运动员60人;县布训练项目(蓝球、武术、游泳)3个点,在训运动员60人。
       全年向上级体育学校选拔输送了运动员16名,组队参加玉溪市中小学生运动会,荣获金牌8枚,银牌11枚,铜牌5枚,取得了奖牌数第4名的好成绩。2007年全县参加体育达标学校27所,参加体育达标学生人数35477人,达标人数35248人,达标率99.4%。
       社会福利  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为主线,加快推进社会各项民政福利事业的发展。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76户3296人次,按月发放19296户39624人次,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68.56万元,月人均发放11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530户9600人,按季发放21320户次38400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316.8万元;农村五保户(包括残疾人、孤儿)实行以县统筹供养,月人均130元,全年供养五保老人670人,划拨养老金104万元,年末敬老院在院老人214人,散居429人。农村定期救济户数96户,定期救济人数226人, 农村临时救济人次231人次。享受伤残保健抚恤金人数11, 4人,享受定, 期抚恤金人数69人,定期补助人数754人。优待优抚对象247户,优待总金额266.75万元。
       养老保险  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的稳步落实。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3975户,其中:企业148户,机关事业单位183户,个体工商户3644户;参保人数达11064人,其中:企业2363人,机关事业单位5057人,个体工商户3644人;年末离退休人员3132人,其中:企业1581人,机关事业单位1551人;全年支付养老金5769.84万元,其中:企业1768.1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3930.66万元,在企业中个体工商户71.03万元。
       医疗保险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340户,其中:企业127户,机关单位192户,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户,其他1户。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102人,其中:企业4224人,机关单位6616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509人,个人758人。共收缴医疗保险2303.77万元,支付医疗保险金1852.29万元。
       十三、人口、城镇化和社会治安
        户籍人口  年末总户数87119户,总人口270179人,比上年增加1949人,增长0.73%,其中:农业人口238737人,增加1376人,增长0.6 %;非农业人口31442人,增加573人,增长1.86%。年内出生人数2602人,出生率9.67‰,下降0.54个千分点;死亡人数1097人,死亡率4.07‰,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人数15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9‰,上升0.02个千分点。
        常住人口  年末常住总人口27.76万人,比上年增加2400人,增长0.9%;常住年平均人口27.64万人,增加3400人,增长1.2%;自然增长率4.72‰,下降1.59个千分点。
       人口城镇化水平  2007年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年末镇区常住总人口8.43万人,增加0.33万人,增长4.1%。
       社会治安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年末拥有人民警察242人,比上年增加49人;刑事案件立案数881件,增加86件;逮捕、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人数211人,减少16人。年末拥有律师人数6人,全力为民提供法律援助。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逐步得到扼制,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452起,比上年减少60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5人。加大生产、消防安全监管和检查力度,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上年的0.31人下降为0人;发生火灾事故56起,减少14起;火灾损失16万元,减少2万元。
 
(注: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07年江川县统计年鉴》为准
  • 主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     承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77—8011091
    网站标识码:5304210001   网站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0500476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210200000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