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县2008年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2008年,江川县委、县政府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积极引导全县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烤烟优势,增加经济作物面积,抓住特色重点,加快蔬菜、花卉、仔猪等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市场经济的拉动下,农产品价格较好,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据7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江川县农民人均总收入为7331.55元,比上年增加1369.60元,增长22.97%;人均纯收入为4669.70元,比上年增加723.79元,增长18.34%,可支配收入为4397.72元,比上年增加605.26元,增长15.96%。
一、主要特点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1、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加大
2008年,江川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23.26元,同比增加120.36元,增长14.99%,占人均纯收入的19.77%。其中,在本地打工人均收入553.54元,同比增加62.77元;外出打工人均收入200.55元,同比增加21.30元。以上数据表明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江川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效益发展良好,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
2、家庭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2008年江川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465.08元,比上年增加576.95元,增长19.98%,占人均纯收入的74.20%,增幅比较明显。其中第一产业收入3179.27元,同比增长22.06%。同时随着农村发展环境的优化,农村二三产业平稳发展,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非农产业收入人均285.82元,比上年增加2.44元,增长0.86%。
3、财产性收入比重略有上升
财产性收入主要是由利息、股息、租金、投资收益、土地征用补偿等收入组成,它占纯收入比重较小。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9.95元,比上年增加0.69元,增长1.16%,主要是农民手头有闲钱了,用于存款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所增加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小,但增长速度最快
转移性收入主要是由农民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赡养费、报销医疗费、粮食补贴等收入组成,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21.40元,同比增长13.19%,其中退耕还林补贴人均35.51元,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41.02元,报销医疗费收入人均27.36元,其他人均73.48元,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带动了转移性收入的增长。
(二)农村居民消费更加趋于合理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直接反映着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是农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体现。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1、消费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459.10元:其中食品消费品支出人均1552.44元,比上年增加171.41元,增长12.41%;食品消费服务性支出人均144.46元,比上年增加12.84元,增长9.75%(主要是在外饮食支出的增加);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35.76元,比上年增加15.36元,增长6.97%;居住消费支出人均1380.73元,比上年增加697.97元,增长102.2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人均245.17元,比上年增加54.71元,增长28.73%;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人均376.05元,比上年增加39.28元,增长11.66%;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人均185.62元,比上年减少36.75元,降低16.53%。从数据看出,江川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趋于理性,生活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消费层次上,逐步向更高的消费层次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的消费结构。
2、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等。农民家里的设备也是不断更新,手机、冰箱等一些高消费物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据调查资料统计,2008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74台、冰箱13台、摩托车29辆、座机电话41部、移动电话137部、彩色电视机103台。
二、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烤烟增产丰收,创历史新高
2008年,烤烟严格执行“双控”政策,狠抓烟叶质量和收购各个工作环节,全额收购烟叶1538.7万公斤,比2007年增加100.7万公斤,增长7%;上等烟比率76.7%,比2007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额收购均价16.69元/公斤,比2007年提高3.23元;收购金额25687.2万元,比2007年增加6326.8万元,增长32.7%,烤烟对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贡献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农民出售烤烟收入人均1776.91元,比去年增加了423.89元,增长31.33%
2、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呈加快增长态势。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增强,随着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开工投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我县农民在本地务工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使大量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健全劳务输出组织,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使农民能够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的工资待遇得到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规模继续扩大,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从外出从业中得到的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1.30元,增长11.89%。
2、农产品价格上涨为第一产业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农产品价格的总体上涨,推动了农民从农业获取收入的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第四季度蚕豆指数上涨75.09%,烤烟叶指数上涨14.05%。下半年以来,江川油菜籽、活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行情看好,油菜籽收购价为5.5元/斤,比去年增加2元,活猪(毛重)均价达到27.83元/公斤,蔬菜价格也一路上扬,2季度洋葱指数上涨26.08%,4季度其他叶菜指数上涨13.64%,大白菜指数上涨12.99%。2008年,农民出售农业产品收入人均3567.59元,比去年增加了728.02元,增长25.6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80元,增长4.6%。
2、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兑现,以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实惠,农民非生产性纯收入大幅增长。加上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农民离退休养老金人均41.02元,增长23.43%。农民报销医疗费27.36元,增长17.81%
3、个私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增收
随着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全民创业的氛围日趋浓厚。全县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兴旺发达,农民从二、三产得到的收入人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4元,增幅达到0.86%。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长又跨上新的台阶。
4、农民收入进一步向货币化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金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为4136.31元,比上年增加444.94元,增长12.05%,现金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88.58%。
三、存在问题
1、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农民务工收入强势增长的势头难以为继。尽管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作为工资收入主体的外出务工收入, 2008年增幅呈现明显回落,比上年回落了1.38个百分点。因此,抗击金融风暴的冲击,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健全农民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成为2009年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展农民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回归创业,创造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农民增收的持续性也有待观察。2008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无疑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尤其是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感觉更明显。但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不可能长期维持。如2008年仔猪价格时高时低,极大的损害了猪农的收益,肥猪价格在持续高涨后,也逐渐回落。因此,基于农产品价格平稳增长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冲销了农民丰产收入。2008年,受石油价格高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化肥、农膜等涨幅惊人,且易涨难跌,并未跟随油价的大幅下跌而明显回落,非市场化运作特征明显,它极大的损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2008年农民人均农业生产费用支出较上年增加456.46元,增长48.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致使农民生产成本增大,生产效益降低,挤压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如何建立有效地需求传导机制,消除生资行业非理性的逐利性,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4、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增收稳定性低。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特殊行业,受自然天气状况影响较大,使得以农业为第一收入来源的农民面临着巨大风险。而这些“减产”“减值”最终都体现为农民收入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如年初的干旱少雨天气,就对部分农户造成较大损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构筑农民增收的稳定器和防护网。
四、增收建议
1、调整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健全市场网络体系,尽快把江川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抓好畜牧业生产。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支柱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生产。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搞好科技示范工程,引导农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非农产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一要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且发展潜力巨大。二要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尽快放宽农民进城的限制性政策。
3、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加大物价部门执行力度,对化肥、种子、农药等价格和监管力度;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资价格政策的宣传,让经营者懂政策,消费者知政策;三是要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并坚快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四是加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力度,定期收集、报送农资价格信息。
4、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城乡的差距,富与贫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的差距,归根到底是素质的差距。因此要增强科技兴农意识,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和乡村工业相关的技术技能培训,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引导农民参与,扩大收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