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江川县经济运行情况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江川县经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产业化”建设,以抓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加快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以抓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载体,增投资、打基础、强后劲,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稳中企升,为江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经济平稳运行,稳中企升
1、经济总量增加,平稳增长。2012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486945万元,比2011年增加56255万元,增长12.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23990万元,比2011年增加5627万元,增长6.9%。保持平稳发展,对全县经济增长起到强基固本的基础作用,促进了全县广大农村、农林牧渔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的改善。农业对GDP贡献率达10.0%,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148148万元,增加20852万元,增长17.7%。工业增加值完成105778万元,增加18834万元,增长24.3%,工业对GDP贡献率达33.5%,拉动GDP增长4.9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2370万元,增加2018万元,增长3.2%,建筑业对GDP贡献率达3.6%,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214807万元,增加29776万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是全县经济发展稳中企升的重要平台。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达52.9%,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
2、人均GDP水平提高。2012年全县人均GDP水平达到 17219元,比2011年的15305元,增加1914元,增长12.2%。
3、积极培植新财源,财政收入增加。201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51133万元, 比2011年增收8154万元,增长19.0%;地方财政收入40529万元, 增收6756万元,增长20.0%。
4、抓统筹、促协调,居民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58元, 比2011年增收884元,增长13.9%;2012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98元, 比2011年增收2838元,增长15.5%。
(二)产业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2012年产业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5:29.6:42.9调整为25.5:30.4:44.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生产性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后劲增强
江川县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农田水利、交通、城建、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实加快和推进全县各项重大项目建设,中共江川县委江发[2012]13号文件《中共江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2012年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的通知》,明确了22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成立了22个指挥部,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全县各级形成了齐心协力抓项目促增长,抓重点工作维护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5419万元,比2011年增加79777万元,增长45.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15654万元,减少13400万元,下降10.4%;工业投资累计完成61834万元,增加47699万元,是上年工业投资的3.37倍。
2012年全县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10922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67.2%。其中:仙湖锦秀项目已完成13638万元,翠大线五叉路口至伏家营路口段扩建工程项目完成1530万元,古滇国城项目完成11612万元,九龙晟景项目完成16900万元,白龙河水库建设项目完成2420万元,大鲫鱼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完成3388万元,星云铭城项目完成28712万元,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完成17468万元,南北片区污水处理项目完成2800万元,九溪片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及九溪大河综合整理治完成1252万元,云南省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完成11202万元。
(四)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发展稳中有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36个,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6个,辐射和带动农户126108户次,粮食、蔬菜、烤烟、花卉、林业、牧业、渔业发展得到巩固和提升。推广各类农器具6094台(套),农业机械化率达到43.0%,粮种推广率达到100%。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累计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含水产品)基地达42.12万亩。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9582万元,比2011年增加30636万元,增长18.1%。其中: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为120572万元、3122万元、64184万元、6579万元和5125万元,分别增加20179万元、-103万元、9698万元、357万元和505万元,分别增长20.1%、 -3.2%、17.8%、5.7%和10.9%。
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产量略有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完成795418亩,全年总产量达到3957.75万千克, 比2011年减少258.23万千克,减少6.1%。
蔬菜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和品种结构增加。全年种植蔬菜面积125375亩,比2011年增加2862亩,增长2.3%;蔬菜总产量25427.11万千克, 增加1762.3万千克,增长7.4%。
烤烟生产提质增效,烟农收入增加和对财政的贡献再创新高。全年烤烟种植面积完成104675亩,比2011年增加3567亩,增长3.5%;烟叶产量1551.65万千克, 增加91.02万千克,增长6.2%。
完成烟叶收购1435.3万千克,比上年减少5.8万千克,下降0.4%,收购金额达到33873.6万元,上等烟比率达到71.75%。烟叶税7452万元,增长18.6%。
2012年森林面积530388亩,比2011年增加2411亩。覆盖率达到44.0%,比2011年的43.8%提高0.2%。
全年出栏肥猪271996头,增加18839头,增长7.4%;猪肉产量22821吨,增加1830吨,增长8.7%。年末生猪存栏253707头,减少8435头,下降3.2%。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5009头,增加3393头,增长8.2%;全年生产营销仔猪1052581头,减少107691头,下降9.3%。
(五)工业经济止跌回升,实现恢复性增长
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新增4户,达到29户。启动了龙泉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园区总规、控规和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新增承载能力1989亩,两个入园项目稳步推进;小白坡工业园区完成总规、环评编制,全县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以现有企业为支撑、龙泉山生态工业园区为增长目标主体、小白坡工业园区为辅助的发展布局。克服了天湖国际化工关停带来的影响,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09年的22.26亿元恢复到了2012年的46.08亿元,比2011年增加120705万元,增长35.5%。
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05778万元,比2011年增加18834万元,增长2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9044万元,增加18551万元,增长 26.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16734万元,可比价增长17.7%。
2012年江川县工业总产值
| 计量单位 | 2012年 | 2011年 | 增加 | 增长% |
全部工业总产值 | 万元 | 460834 | 340129 | 120705 | 35.5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万元 | 250394 | 185719 | 64675 | 34.8 |
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 | 万元 | 210440 | 154410 | 56030 | 36.3 |
磷矿石(折含五氧化二磷30%) | 吨 | 926417 | 982041 | -55624 | -5.7 |
黄磷 | 吨 | 30222 | 20539 | 9683 | 47.1 |
磷肥(折五氧化二磷100%) | 吨 | 9123 | 9311 | -188 | -2.0 |
水泥 | 吨 | 903568 | 589172 | 314396 | 53.4 |
砖 | 万块 | 15393 | 13100 | 2293 | 17.5 |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 | 吨 | 24132 | 17752 | 6380 | 35.9 |
纸制品 | 吨 | 48760 | 36765 | 11995 | 32.6 |
(六)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小马沟旧村改造、九龙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旅游项目稳步推进,全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89.31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18.01万人次,增长10.5%;旅游总收入完成81396.35万元,比2011年增加14028.91万元,增长20.8%。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引进外来企业、撬动民间资金开发了滇中湖畔、财富广场等房地产项目,玉溪商业银行等3家银行新入驻江川,扶持成立了3户融资担保机构,2012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3.0亿元和44.5亿元,比2011年末增加90968万元和90002万元,分别增长14.2%和25.3%;年末存贷比达到61.0%。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苏宁、华联等知名连锁企业相继入驻,建成“万村千乡”农资农家店87个。“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拉动居民消费3.21亿元。对外贸易扩大到2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增加到3类12种。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4096万元,比2011年增加16733万元,增长14.3%,其中:批发业完成8314万元,增加756万元,增长10.0%;零售业完成92033万元,增加12036万元,增长15.1%;住宿业完成8979万元,增加1559万元,增长21.0%;餐饮业完成24769万元,增加2381万元,增长10.6%。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2.05亿元,比2012年增长26.0%。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逐步推进,金色抚仙湖九龙国际会议中心、仙湖锦绣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推进。
(七)市场物价稳定
市场物价上涨控制工作与全国、全省和全市保持同步,确保了市场和物价的基本稳定。1-12月全县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比2011年上涨2.5%,其中:上涨较快的是在外饮食价格上涨17.8%,蔬菜价格上涨14.1%,干鲜瓜果上涨8.4%,豆类价格上涨7.0%,糖类价格上涨6.6%,粮食价格上涨2.7%。下降的是:禽蛋价格下降12.7%,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5.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0.6%。
2012年全县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0%。
(八)节能减排运行正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全年万元GDP单位能源消耗预计比2011年下降2.5%,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进度完成较好。积极实施“退、调、保”政策和抚仙湖一级保护区缓冲带建设、星云湖退田还湖及湖滨带恢复工程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人居生态绿化工程稳步实施。县城城区面积5.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5%,县城人均公共绿化面积9.8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1%和100%,连续荣获“省级甲级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进县”等称号。
三、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不足,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增长速度有待提高。2012年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增量小,人均水平依然较低。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复杂,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矛盾深化、经济复苏和增长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突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消除和新的风险还在形成和积聚。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涨幅回落、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和内外需结构趋于平衡,经济快速增长较为困难。
2、旱灾影响还依然严重,农业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困难。云南四年连续干旱,降雨量严重不足,“两湖”水位下降、水库、坝塘蓄水困难,农业旱灾影响依然严重,农业生产缺水;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村区域相对较广,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的发展还适应不了农村人口的增加,本地企业少,吸收就业有限,富裕劳动力多,劳动力培训转移难。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较少,农民增收入和农村经济增长较为困难。
3、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环境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工业总量水平低,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排位居后,在全市八县一区中仅高于元江县。工业经济运行中,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受市场煤、电、油、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销售价格下降的影响,利税增量小。烟花爆竹等特色产业,因生产安全事故停产,重新组合集团公司,开工投入生产进度缓慢。龙泉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建设,一是受财力不足、筹措资金困难等因素影响,基础设拖建设进度缓慢;二是园区建设同外地发展较早的园区相比,亮点少、吸引力小,项目引进相对困难,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
第三产业增长困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相对其他县区较为缓慢,重工业比重低,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量不大,增速不快,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在八县一区中不算较好,第三产业营业税和其他营性服务业营业税下降,第三产业增长困难。
4、重大项目推进困难,经济发展任务艰巨。一是环境保护压力大,项目行政审批困难,江川大部分国土区域和人口都处于和生活在“两湖一库”(星云湖、抚仙湖、玉溪东风水库)径流区,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节能减排任务重,环境保护压力大,发展地方磷矿资源优势工业项目行政审批困难;二是审批难,虽然主观上努力,但省市对项目环评行政审批难,时间长是客观原因;三是融资难,除财力资金短缺外,金融行业对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不大,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1.0%,说明39.0%近45亿元的银行存款资金没有更好地发挥效益;四是招商引资难,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够,项目结构尚需充实,工业方面的重点项目相对较弱;五是商业房地产推进困难,国家宏观调控,全国经济增长放缓,打压房地产业增长过热,部分房地产项目由于开发商对市场估算预期过高,商铺定价难于适应市场需求,资金回流缓慢,项目融资困难,建设进度放缓。
5、财力薄弱,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工业税收比重低,非税收入比重过大、收入质量不高、税收基础弱,财税增收困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刚性支出增长快,保工资、保机构最低运转、保重点支出任务繁重。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财力单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有待国家和省市财力支持,城市、工业、商贸、服务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依靠招商引资。
四、发展建议
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重视“三农”工作,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农民、农村的长期稳定。继续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发挥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优势;发挥两个山区乡林业资源优势,加速林业经济发展;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和特种动物养殖;加强渔业生产、营销市场管理,促进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切实做好农转城、农转非工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大化转移,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推进龙泉山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建设更加符合江川长远发展的需要,打造现代、科学、生态的新型工业园区。以区位、生态、环境优势,引大资,招大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小白坡工业园区基地建设,让有志发展工业经济的中小、微型企业进驻基地,进一步壮大江川工业经济总量。
3、抓投资促增长,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举全力加大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充实和加强招商引资部门工作力量,促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4、抓住机遇,推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抓住全省加快旅游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城镇上山、工业上山, 建设山水城市,加快城镇化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坚持 “旅游活县”发展战略,以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在发展高端休闲旅游产业上有新进展,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探索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扩大消费,推动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5、作好2013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作好2013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分解,狠抓责任落实,加强宏观经济运行预警、预报分析,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