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品牌农业:未来江川现代农业的新增长点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江川来说,如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中亟需破解的一个大课题。以品牌农业为载体,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既是破解这个课题的突破口,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江川素有“鱼米之乡”、“高原水乡”和“云烟之乡”之称,而如何保持我们的云烟文化,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机下,走好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如何将我们的资源优势最大化,也是我们当前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打造品牌农业的意义
品牌,简单理解,就是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它可以是名称、符号、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从现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来看,人们对服装、电子产品和食品等等,越来越注重品牌的标志,这不仅仅是对商品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该产品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和信任。同理,品牌农业,也是通过提高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的农业类产品,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转型升级。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大街上使用率最高的手机是苹果,几乎所有提到苹果品牌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无形的概念,那就是时尚、简约、高端和贵,而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为满足前三项要求而淡化贵这个字。乔布斯,他创造的不仅仅是一部iphone 、一个Ipad、一个Apple笔记本或台式机那么简单,他塑造的是一种商品的代名词,一个品牌的文化与内涵。当商品销售做到最高境界,那么卖的就不再仅仅是商品本身,而卖的是一种商品的文化。再比如说,当人们提到香奈儿就会想到法国,劳力士会想到瑞士,普拉达会想到意大利米兰,可口可乐会想到是美国,等等。这就是品牌效应。
品牌不分国界、不分行业,农业同样可以创品牌。就像“红塔山”是玉溪的标志一样,打造我们江川的知名农业品牌,是提高未来江川县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品牌的文化内涵越深厚,我们的市场潜力和辐射力就越大。因此,打造品牌农业,是实现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二、品牌农业的成功典型及给我们的启示
原“中国烟王”红塔山集团董事长褚时健种植的“褚橙”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褚橙进京”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可以说,褚橙的成功就是品牌农业的典型代表。来自“本来生活”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5日,首批进京的特级20吨褚橙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宣布售罄;第二批4000箱褚橙于11月12日开售,开售当天即售出1500余箱,并在3天半的时间内宣布售罄。十天间,褚橙单日销售纪录从4吨刷新到日达7.5吨,而截至19日凌晨,褚橙的预订量就已突破30吨!这意味着,仅一天,就会有150,000枚褚橙摆上北京家庭的果盘。
“褚橙”的成功来源于品牌、绿色、安全、创新模式。“褚橙”的畅销其实无形中也揭示出市场的一个秘密,那就是知名、安全、生态、健康的食物消费者是愿意买单的。目前传统的低价、低质、低品、多环节、多链条的农产品生产流动模式只能满足温饱水平,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健康、安全的需要。必须重塑农业产业链,重新打造农业产业链,走安全、健康、品牌之路。只要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他们是愿意买单的。
启示1、注重品质。首先产品本身要质量好,否则再传奇的故事,再精彩的营销也是空谈。冰糖橙种植主要分布在红河干热河谷地带,要求海拔800―900米间,年均气温21―23℃,年日照时数1800―2200小时,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终年无霜,PH值在5.5―6.5之间,同时采用独特先进的有机种植和栽培技术,使得褚橙与国内三大冰糖橙主产区江西、四川、湖南相比较,果肉纤维细而脆、入口即化、皮薄汁多、口感清甜,糖酸比高达20:1―25:1,口感和营养价值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良好的果品品质成为“褚橙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样,任何优质的农产品都是农业品牌的硬件。
启示2、创新的销售模式。除了山清水秀的产地环境以外,褚橙选择的是直销模式。传统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模式一般要经过“农户-收购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几个环节,大量的费用产生在中间渠道。褚橙的销售并没有走传统销售这一模式,而是走直销和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与公司直接签合同,这种形式既缩短了中间的环节,又能够产销直接面对面,但价格与超市上购买的要贵出不少。主要是能够确保消费者可追溯,也对生产者是一种约束。另外,在销售的同时,借助媒体的宣传,扩大了褚橙知名度的辐射区域。这也是未来一种替代传统不安全农产品供应链的一种新的供应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结合江川县农业区域特点,确定品牌方向
1、种植业结构优化
江川县近几年来紧紧围绕烤烟、粮食及蔬菜生产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率。从报表数据来看,2012年粮经比例22.34:77.66,与2011年的23.07:76.93相比,经济作物比重增加了0.73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呈上升趋势。粮食作物中,2012年水稻种植面积27887亩,占大春粮食面积的57%左右,依旧是大春粮食的主导。经济作物中,烤烟种植面积104675亩,占全年经济作物的73%。其他作物中,蔬菜面积125375亩,占全年总播种面积的35%。2013年小春粮食种植面积33442亩,占小春总播面积的22%,油料38426亩,占小春总播面积的25%,蔬菜77081亩,占小春总播面积的50%。另外,蔬菜种植已逐步形成以花椰菜、西兰花、冬春马铃薯、洋葱、青蒜、萝卜、芫荽、胡萝卜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并形成以大街镇、前卫镇、江城镇、安化乡为主的花椰菜、西兰花、冬春马铃薯、洋葱、胡萝卜、芫荽,路居镇的青蒜,九溪镇、雄关乡的萝卜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规模发展无公害花椰菜10万亩,无公害马铃薯3万亩,无公害青蒜1万亩。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县种植业的四个特点:一是经济作物比重大于粮食作物;二是烤烟种植是经济作物的主要来源;三是蔬菜种植规模产业化;四是水稻仍是大春粮食主产。
2、环境优势
江川县地处滇中高原湖盆区的中轴地带,交通便利,农产品种植得天独厚,盛产蔬菜、粮、烟等,是云南省冬早蔬菜种植的生产基地县之一。具体来看,江川县主要拥有以下因素利于品牌农业的发展。
优势一、水域丰富。江川县总面积85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96%,湖面占12.3%。水面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全县湖泊水面占总面积的12.37 %。以两湖为主的丰富水资源条件,在全省均属少有。星云湖、抚仙湖同属淡水湖,是天然水产品养殖场,故有“高原水乡”之称。鱼类品种繁多,年产鲜鱼约260万千克,星云湖的大头鱼、四大家鱼和抚仙湖的抗浪鱼、金线鱼、草青鱼久负盛名。
优势二、交通便利。江川县地处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和“三湖”生态城市群的重心,县城周边沿玉江路、澄川路(晋思路)、江华江通路形成的三条发展主轴。另外,晋江高速公路与昆玉高速公路相接,止于江川县大寨村,接江通一级公路,全长58.7公里。这些都为品牌的快速辐射和产品输出提供了较好的交通便利环境。
3、品牌市场初具雏形
目前,江川县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加工出口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以鲜菜加工、酱菜加工、水产品加工、萝卜丝加工、畜禽产品加工和魔芋精粉加工等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县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江川县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面,有了一些大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并成立了九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分别是云南宏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阳光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天丽食品有限公司;市级龙头企业7家,分别是玉溪金塔工业有限公司、江川兄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江川金兰花卉有限公司、云南玉溪恒丰万里花卉有限公司、江川庆成花卉有限公司、江川卓一食品有限公司、江川汇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其组织类型为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产业类型是蔬菜、花卉和其他产业,主要产品为蔬菜腌制品、保鲜蔬菜、花卉等。
全县累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全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42.1223万亩,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3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为1900亩,优质、卫生、安全农产品生产量逐年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已登记34个,从事种植业27个,畜牧业4个、渔业1个、服务业2个、其他1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江川县大平地优质梨产销专业合作社。该社由2006年建社时的农民5户、社员11名种植面积800亩、品种4个,发展到今年全社社员52名,种植面积1286亩,品种10个。
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来后,按照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解决农民进入市场时的“买难”、“卖难”问题,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也避免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
四、我县农业创品牌的主要难点
优势有时候也会成为瓶颈,品牌农业需要农业标准化,江川地处山区半山区,虽然有比较利好的天然地理环境,可是要使其生产规模化,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山区半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沟渠、道路硬化环节较薄弱,防御旱、洪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2013年一季度天气干旱,造成小春单产减产,综合亩产仅279公斤,是近两年以来小春粮食单产的最低值。到了5月23日,受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江川县普降大雨,局部大暴雨,为江川县2013年以来最强的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强降雨造成了江川县路居镇和九溪镇等多地方发生洪灾。最大降雨量出现在路居镇,达108.1毫米,受灾的村民有100余户,11户土坯房被暴雨浸泡倒或成为危房,受灾农田1000余亩。
二是品牌农产品数量还不够多,人们对农业品牌特别是本县农业品牌认知观念还不够强。对于江川来说,知名品牌少之又少,比如,虽然大头鱼可以作为江川特色品牌,可是并没有真正将品牌打出去,了解大头鱼品牌的消费者仅仅是区域性的,甚至仅限于省内,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单靠立足于本县,而是要放眼全国,全世界。品牌的持久与知名度是成正比的。另外目前很多农户还停留在传统小农业生产方式,小农生产,小农经营,对品牌理念缺乏理解。
三是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致使综合素质不高,带动力不强。合作组织中规模小,服务功能有限,没有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而极少数的只能在生产环节发挥作用,无法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的,从而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力也不强。
五、打造品牌农业的几点建议
当前,江川县正处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农业是进一步强化生态立县、农业稳县的又一途径。品牌农业的发展途径应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品牌成长规律。因此首先要做好农业品牌化战略,而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既离不开政府引导,又要坚持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要有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谁能够抓住机遇,创立自己独具特色的农业品牌,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市场。
一是政府引导。为确保品牌农业战略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和可操作性,政府必须从规划编制、资金投入、科技支持、构建宣传平台等多方位扮演好角色。将品牌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制定品牌农业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梯度推进,有序发展。为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夯实品牌基础,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从人才、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实现“创立一个品牌,培育一个龙头,建设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的目的。既要在品牌农业发展上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机制,又要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将品牌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全方位地塑造独特的农业品牌形象。
二是规模带动。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品牌农业提升的关键。借助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够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收益,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品牌农业效益最大化。一家一户生产难以支撑品牌农业的发展。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从而达到农业品牌的规模经营。继续贯彻江川现有的“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发展格局,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一个品牌的诞生,除了本身产品的优质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营销模式,没有广告载体,品牌就无法表现,更不可能达到品牌的整体传播效果。选择一套适合该产品的宣传模式,是品牌农业的战略需要。因此,要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载体, 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县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科技驱动。科技是品牌农业最有力的支撑,质量是农业品牌的生命线。发展品牌农业,一方面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和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抓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