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川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区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狠抓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全年经济运行呈现稳步恢复的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玉溪市江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67231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全国8.1%、全省7.3%、全市9.1%),两年平均增长6.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6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8073万元,同比增长8.9%(全国7.1%、全省8.4%、全市8.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第二产业增加值534295万元,同比增长7.2%(全国8.2%、全省6.1%、全市7.0%),增速在全市排名第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819951万元,同比增长9.3%(全国8.2%、全省7.7%、全市11.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8位。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9.2%、31.7%和49.1%,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提高0.4、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总体来看,2021年全区经济持续恢复,分季度看,1季度同比增长14.5%,1-2季度同比增长13.8%,1-3季度同比增长9.9%,1-4季度同比增长8.6%,四个季度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4%、7.2%、6%、6.4%。从产业拉动情况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2.2、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54.7%,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平稳增长 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405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5.9%)加快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5 %,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 从农业生产情况看:全年粮食总产量4739 万公斤,同比增长2.9 %;蔬菜总产量54933万公斤,同比增长8.2%;烟叶总产量1281万公斤,同比增长0.4%。从畜禽生产情况看: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2万吨,同比增长15.4 %;其中:猪肉产量1.6万吨,增长28.5%。禽蛋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50%。 (三)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全国9.6%、全省8.8%、全市8.3%),比上年同期(8.6%)加快1.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9.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5位。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 从全区涉及的两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 从主要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造纸和纸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非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6%。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冷冻蔬菜价格涨幅较大,产量增长强劲,同比增长540%。其次磷肥同比增长2%。 从企业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2616万元,同比增长33.4%,利润总额60876万元,同比增长25.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 (四)生产生活要素保障稳定 1-12月,全社会用电量1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1%。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2%;第二产业用电量7.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2%,(工业用电量7.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2%);第三产业用电量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6%。 (五)建筑业快速增长 全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280594万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4.2%)加快23.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5.4%,增速在全市排名第1位。 (六)服务业持续恢复 全年全区第三产业恢复性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16.3%、16.4%,保持恢复性增长。从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看,1-11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增速排名全市第5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增速排名全市第4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3%,增速排名全市第1位。 (七)市场销售规模扩大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8616万元,同比增长9.7%(全国12.5%、全省9.6%、全市9.1%),比上年同期(-2.9%)加快12.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2%,增速在全市排名第5位。 从营业收入看,批发业商品销售额516277万元,同比增长29.6%,两年平均增长12.6%,增速在全市排名第5位;零售业商品销售额600238万元,同比增长22%,两年平均增长13.8%,增速在全市排名第5位;住宿业营业额15527万元,同比下降0.4%,两年平均下降16.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9位;餐饮业营业额114390万元,同比增长32.8%,两年平均增长0.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 (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7 %(全国4.9%、全省4%、全市7.8%),比上年同期(-22.4%)加快27.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下降9.9 %,在全市排名第7位。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5.4%(不含房地产项目投资)。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7.7%;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6.4%;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4.7%。 从重点行业看:工业下降76.4%,房地产业下降2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77.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6%,教育业下降54.9%。 从房地产市场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8%,商品房销售面积2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1%。 (九)财政、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945万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其中:税收收入38202万元,同比下降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2126万元,同比下降18.2%,增速在全市排名第7位。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1518626万元,同比增长4.7%,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其中:住户存款1180044万元,同比增长7.5%。贷款余额1528169万元,同比增长10.3%,增速在全市排名第4位。 (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全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80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7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65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8.7%,增速在全市排名并列第7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2.12,比上年同期缩小0.5。 二、全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经济内生动力薄弱,下行压力加大 从监测数据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季度增长23.2%、1-2季度增长12.9%、1-3季度增长8.3%、1-4季度增长10.3%,增速总体呈回落态势。一是工业投资下降,新增动力不足。1-12月,工业投资同比下降76.4%,占投资比重仅4.6%,比重同比下降20.4个百分点。从新纳规企业来看,2021年纳规升规工业企业4户,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0.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0.4%。二是传统工业行业增长空间有限,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1-12月,全区五大传统行业仅有两个行业保持增长,分别是:农副食品加工业(10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1%),其余三个行业均负增长。五个主要行业中三个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非金属矿采选业(8.3%)、造纸和纸制品业(11%)、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2.5%)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8、1.4、0.7个百分点。目前我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尚未形成主导性支撑作用。全区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5户,生物医药企业1户,战新企业2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仅8.7%。三是负增长企业面扩大。全区44户规上工业企业中负增长15户,占比34.1%,比上年增加4户。四是工业品价格指数上涨,影响工业经济增速。受工业生产价格指数增长影响(磷制品指数上涨25.73%、塑料制品指数上涨7.33%),影响1-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个百分点。 (二)重大项目支撑不足,投资增长压力较大 一是大项目支撑不足。全区投资额较小项目数量较多,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全年新入库项目115个,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含房地产)项目13个,仅占新入库项目的11.3%,完成投资占全区投资的34%。二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下降。受疫情、价格、贷款政策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2021年上半年没有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入库,自3月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呈负增长态势,且降幅逐月扩大,1-3月-8.1%,1-12月-28%,降幅较1-3月扩大了19.9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投资不足。由于产业项目不足,下半年以来产业投资持续低迷,1-12月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9.2%,占投资比重19.4%,比上年同期下降9.3个百分点。四是民间投资活力不强。2021年以来民间投资持续走低,增长乏力。1-12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1.7%,占投资比重35%,比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拉低全区投资17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复苏动力不足,服务业发展不平衡 一是部分尚未全面恢复到正常年度水平。批发、住宿和餐饮业两年平均增速12.6%、-16.1%、0.1%,仍低于2019年同期。二是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负增长面大。全区28户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中负增长企业5个,涉及3个行业:批发1个(占比20%)、零售1个(占比9.1%)、住宿3个(占比60%)。三是规上服务业企业支撑不足。在8个规上服务业中,全区有4个行业,所在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0.3%、1.5%、3.1%、0.8%,但规模小,对服务业支撑有限。其余4个行业均无规上企业。 三、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下阶段,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定全区经济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江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重视品牌培育,狠抓农业产业链发展 一是抓好特色产业的培育扶持。做大做强本土“绿色食品牌”,打造蔬菜、花卉等农产品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稳住农业基本盘。二是加快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融合带动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入拓展从田间到餐桌、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农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通过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认真贯彻玉溪市“十四五”工业倍增实施方案。对标“一极两区”发展定位,加快传统工业企业迭代升级,提高我区部分传统企业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以园区为载体,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弥补我区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短板。三是盘活企业存量。落实促进工业企业发展各项政策,稳住骨干企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 (三)抓实项目建设,挖掘增长动能 一是强化投资项目储备。大力推进前期工作,及时全面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市宏观经济政策,以“十四五”规划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全力谋划项目、储备优质项目,提高项目开工转化率。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提高用地报批等项目审批效能,服务好重点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外吸引力,促进投资项目落地。三是优化投资结构。贯彻落实好《玉溪市重点产业投资促进优惠政策(试行)》,加大产业投资,强化民间投资引导,注重技改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技术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投资项目引入,提升产业投资质量。 (四)壮大市场主体,促进服务业平衡发展 一是激活市场主体。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好金融支持政策,通过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降低融资、要素、税费成本等,营造最优市场主体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巩固稳就业保就业基础。二是继续抓好“四上”企业入库服务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江川区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实施意见,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特别是切实做好企业纳规纳限,确保达规企业全部纳入“四上企业”管理。三是挖掘增长新动力。切实做好服务业企业的培育,要重视全区还未有规上企业的服务行业,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工作,使其纳规入统,补齐服务业发展中的短板,促进服务业行稳致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