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3815”战略、市委“三大核心”战略和区委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全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5740万元,总量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43位、第4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全国5.2%、全省4.4%、全市3.5%),增速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33位、第1位。与上年相比,总量在全省排名中进位1位、全市排名不变,增速在全省排名中进位4位、全市排名中进位2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4192万元,增长3.4%,增速全市排名第6位;第二产业增加值633364万元,增长6.7%,增速全市排名第2位;第三产业增加值918184万元,增长6.2%,增速全市排名第2位。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2%、33.4%和48.4%,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0.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增长2.8%、第二季度增长5.4%、第三季度增长6.6%、第四季度增长5.8%,增速全市排名分别为第5位、第1位、第1位、第1位。 (二)农业生产总体良好 全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960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6%,增速全市排名第6位。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386007万元,增长6.6%;林业产值29027万元,增长5%;畜牧业产值97925万元,下降7.5%;渔业产值12272万元,增长9.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5464万元,增长4.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8412万亩,比上年增加0.1922万亩,增长1.99%。粮食总产量4593.4万公斤,比上年减少2.4万公斤,下降0.05%。蔬菜总产量59892.7万公斤,同比增长4.6%。烟叶总产量1313.6万公斤,同比增长0.35%;瓜果总产量751.6万公斤,同比增长12%。年末生猪存栏7.91万头,下降0.6%;全年生猪出栏13.37万头,增长4.1%;猪肉产量1.24万吨,增长2.8%。 (三)工业经济继续发挥经济主引擎作用 全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0456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1%,增速全市排名第3位。工业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全国4.6%、全省5.2%、全市4.2%),增速全市排名第2位。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23.5%;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9%;私营企业同比增长2.3%。 传统行业支撑有力。非金属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4.8%;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8.4%。 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新能源电池企业的注入形成新拉动,电子行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55.1%,连续9个月保持200%以上的高增速。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2166万元,增长18.8%,其中:利润总额9604万元,增长12.6%。 (四)建筑业增长平稳 全年全区在库有资质建筑业企业36户,较上年增加5户,增长16.1%。全区建筑业增加值22904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全市排名第2位。建筑业总产值433714万元,同比增长17.8%,比上年(31.2%)回落13.4个百分点,增速全市排名第4位,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391727万元,增长18.1%;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36302万元,增长28.5%;建筑安装业产值5686万元,下降30.3%。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9%(全国3.0%、全省-10.6%、全市-18.3%),全市排名第3位。其中:500万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22.3%(不含房地产项目投资)。 从所有制关系看,国有单位投资同比增长45.5%;集体单位投资同比增长41.1%;其他单位投资同比下降30.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3%;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3%。 从重点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同比增长9.1%;工业同比增长6.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373.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23.8%。 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7.3%,商品房销售面积60988平方米,同比下降47.5%。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0.6%,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1.9%,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7.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7.1%。 (六)服务业持续恢复 全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91818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4%,高于第二产业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1%,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个百分点。 从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看,1-11月,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全市排名第2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4%,全市排名第4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1%,全市排名第3名;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2%,全市排名第6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6%,全市排名第4位。 (七)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向好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192万元,同比增长6.9%,(全国7.2%、全省6.7%、全市0%),增速全市排名第3位。分季度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二季度增长3.8%,三、四季度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市场回暖,恢复向好,增速分别为4.8%、6.9%。 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76205万元,同比增长6.5%;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5987万元,同比增长9.3%。从消费形态看,实现商品零售643979万元,同比增长7.2%;实现餐饮收入138213万元,同比增长5.7%。 从营业收入看,全年批发业销售额740089万元,同比增长24.2%,全市排名第1位;零售业销售额688785 万元,同比增长7.8%,全市排名第2位;住宿业营业额23051万元,同比增长21.8%,全市排名第2位;餐饮业营业额161007万元,同比增长23.1%,全市排名第4位。 (八)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330万元,同比下降6.3%,增速全市排名第8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9646万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全市排名第1位。 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786395万元,同比增长7.5%,增速全市排名第2位,其中:住户存款1455740万元,增长1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60265万元,同比增长9.5%,增速全市排名第7位。存贷比为104.1%,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 (九)“四上”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年全区共有“四上”企业175户,其中,年内成功纳规纳限企业41户(含14户年度升规升限,其中:工业5户、批发业6户、零售业11户、住宿业4户、餐饮业3户、服务业7户、建筑业5户),退出3户,净增38户,超市级下达任务25户13户。 (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81元(全国39218元、全省28421元、全市34180元),绝对量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36位、第7位,增长5.2%(全国6.3%、全省5.5%、全市4.3%),增速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75位、第1位。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7 元(全国51821元、全省43563 元、全市48660 元),绝对量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26位、第9位,增长3.5%(全国5.1%、全省3.3%、全市3.0%),增速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47位、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1 元(全国21691 元、全省16361元、全市21303 元),绝对量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31位、第7位,增长7.8 %(全国7.7 %、全省8.0%、全市7.1%),增速在全省、全市排名分别为第82位、第1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8。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支撑后劲不足。一是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减弱。2023年,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6%,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回落0.4、7.2个百分点。部分传统产业出现负拉动。二是由于受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钢铁、黄磷等主要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价格下跌,加之受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水泥、塑料等建材产品市场低迷,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5.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2%。三是新兴产业还未形成强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力度不足,新兴产业支撑不能弥补传统行业的萎缩。虽然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云南坤天4月已纳规,但受市场行情影响,亿纬锂能未按期开工入库,云南烨阳二期未能稳步推进,产能释放不足,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短期内还不能形成有力支撑。 (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一是房地产业拖累全区经济。2023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完成7378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下降10.9%,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降低0.7个百分点,拖累GDP增长0.5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降对全区投资的拉动力明显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7.3%,降幅较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扩大47.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严重缩水,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1.6%,比重较去年下降11.6个百分点,拖累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1.5个百分点。三是商品房销售市场仍不景气。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来看,2023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自4月开始持续走低,12月下降至93.36,环比回落0.07点,同比回落0.99点,市场信心持续低迷,商品房销售受阻,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全年均在负增长区间运行,1-12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7.5%;商品房销售额38047万元,同比下降42.2%。 (三)服务业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一是批零住餐行业内部结构不优。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速分别为78.2%、33.4%、36.3%、35.2%,因限上占比重过低,分别为20.1%、6.1%、38.1%、7.1%,导致全行业增速不高。二是规上服务业企业支撑不足。在8个规上服务业行业中,全区有5个行业,且所在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分别为0.4%、1.3%、0.5%、3%、0.8%,其余3个行业均无规上企业。全区7户规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仅有1户,规模小,且部分行业增速下滑,对服务业支撑有限。 三、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特色农业产业的培育扶持。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大做强本土“绿色食品牌”,打造蔬菜、花卉等农产品具有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稳住农业基本盘。二是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加快释放项目产能,推动坤天二期投产,确保亿纬锂能试生产,加速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工业企业迭代升级,盘活企业存量,提高我区部分传统企业经济效益。三是挖掘服务业增长新动力。要重视全区还未有规上企业的服务行业,重视限上占比较小的行业,切实做好服务业企业的培育,使其纳规入统,补齐服务业发展中的短板,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促进服务业行稳致远发展。 (二)合理推动房地产转型,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主动与当地产业转型融合发展。推动适合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尽早在康养产业、保障性住房等新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生产模式,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将使民营房地产企业尽快适应新赛道。二是加强引导提振市场消费信心。通过因地制宜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鼓励住房刚需、改善性需求有效释放,建议对拥有一套住房且已结清住房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执行首套住房贷款政策。三是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过程监管,保障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提高开发建设资金使用效率,结合本地实际及时推出优质地块、招引优质企业、打造优质楼盘,同时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积极营造企业敢投愿投良好氛围,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三)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首位,继续着力释放消费潜力。一是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努力化解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释放全民消费需求。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形成收入稳步增长的心理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三是引导组织开展好年底的营销活动。利用年前消费热点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汽车展、家装建材展销会、美食展等大型展会和节庆活动,进一步刺激消费。 (四)继续抓好“四上”企业入库服务指导工作,提高纳规纳限质量。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江川区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实施意见,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培育,着力培育优质规模企业,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增长潜力大的企业重点关注,进一步提升新纳规企业的质量,避免盲目纳规。二是强化部门沟通,通力合作做好纳规纳限工作,继续抓好“四上”企业入库服务指导工作。与企业进行良好互通,靠前服务拟升规、纳规企业,落实一线工作法,加大实地走访力度,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做好追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