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川区人民政府!
今天是:
   

江川县“十一五”易地搬迁扶贫规划


来源:江川区人民政府网 时间:2008-09-18 03:17:21 点击率: 33打印 】【 关闭

江川县十一五易地搬迁

 

 

扶贫规划

 

 

 

 

 

江 川 县 人 民 政府

 

二00六年四月四日

 

 

一、总论………………………………………………………………1

二、基本情况…………………………………………………………2

三、易地开发扶贫的必要性及其意义………………………………5

四、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原则……………………………7

五、十五易地开发扶贫的任务和目标………………………………9

六、总体布局和建筑开发项目………………………………………12

七、建筑期及建筑进度安排…………………………………………25

八、开发模式…………………………………………………………25

九、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27

十、效益评价…………………………………………………………30

十一、项目实施对策…………………………………………………32

 

 

 

 

 


 

   

 

    (一)  规划的依据

1、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对少数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贫困人口可以有计划地实行移民开发”。

2、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对目前极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特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实际搬迁扶贫”的精神。

3、云南省《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的“对失去生存条件的100万人口实行易地开发扶贫”的精神。

4、云政发(1999)67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异地开发扶贫的决定》。

5、云政发[2001]10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

6、玉计经济(2003261号《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规划的通知》。

(二) 规划项目目标

1  易地开发总目标

5年时间完成128499人的搬迁转移,建成人均1亩亩产300公斤以上粮食的基本农田,0.5亩水浇地,户均2.5亩经济作物,1.5亩经果林、户均存栏生猪5头,出栏肥猪2头,实现通路、通水、通电、住上新居,到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人均产粮400 公斤,搬迁户能够安居乐业,实现稳定解决从温饱过渡到小康的目标。

2、易地开发子目标

(1)年产粮食19.96万公斤,其中,水稻5.9万公斤,玉米9万公斤,小麦2万公斤,杂粮3.06万公斤。

(2)年出栏肥猪256头,牛30头,羊50只,鸡及其它家禽1000只。

(3)年产烤烟5万公斤。

(4)年产水果、干果8万公斤。

3、规划的范围及期限

(1)规划的范围

全县共5个点5个自然村128户,499人,规划总面积112038亩,均属集体土地,由安置点所在乡政府自调解决。

(2)易地开发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共计5年。

 

  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概况

江川县位于滇中地区,地处玉溪市中部,东与华宁县交界,南与通海县相邻,西与红塔区接壤,北与澄江和晋宁县相连,地理坐标是东径102°35--102°55,北纬24°12--24°32′境内南北最长35.7公里,东西最宽约31.9公里。最高海拔2648米,最低海拔1690,相对高差958米。全县年平均气温15.6℃。多年平均降雨量874毫米,五月至十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的85%,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旱季,雨季热湿多雨,旱季干燥少雨,属亚热带半干燥高原季风性气候。全县总土地面积850平方公里(折合127.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34860亩,占土地面积10.58%[85343(水田77815),地49517(水浇地18516)],亩产400 公斤以下粮食低产田面积115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全县人均耕地仅0.54亩,地少人多的矛盾突出。全县辖7个乡()72个村委会、43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266277人,其中农业人口235935密度每平方公里313人。总人口由汉、彝、哈尼、白等民族构成。

全县贫困村委会9个,两个老游击区乡。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以来,县委、县政府从江川实际出发,把扶持山区困难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确定9个村委会、47个村民小组、3213户农户、11500人为扶贫攻坚对象,有市县16家单位挂钩扶持困难村委会,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238户、952人,实施易地开发扶贫和安居温饱村建设扶贫;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温饱为中心,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扶持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经过多年努力,扶贫攻坚得到了显著成效,困难山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从1996年至2005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87.98万元,其中:中央扶贫资金96万元,省级扶贫专款146.8万元,市级扶贫款427.90万元,还有县配套和部门扶持资金286.38万元,自筹或集体出资430.9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款262.01万元;从而,增加灌溉面积970亩,改善灌溉面积6800亩,基本农田已达7486,人均占有0.65亩,水利化程度达到50%,解决了39个自然村18488314,328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了20个自然村11614480人和500亩田地的交通不便,弥补了我县不通电、不通路的空白,达到村村通电通路。困难村组的科技意识有了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使困难村委会的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94元提高到2005年的1810元,人均产粮由1986年的194千克增加到2005年的285千克。已经使全县9个困难村委会324211693人基本解决了温饱。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剩下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冷凉山区,山高坡陡石头多,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面积少,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贫困程度较深。历年来,虽经县委、县政府落实各级有关扶贫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等,千方百计加大扶持力度,但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就地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急需实施易地开发搬迁的128499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云南省《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省政府(1999)67号文件《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决定》精神,以及玉发改经济[2006]51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客观实际,实施易地开发扶贫,努力啃下这块硬骨头,确保稳定解决温饱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势在必行。对此,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了力量,进行了认真地调查、测设和规划,根据玉溪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要求,核定搬迁的指标,邀请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并提出报告。

2、迁出地简况

转移区涉及全县5 个乡(镇),5 个村委会5 个村民小组,128499人,均居住在高寒贫瘠山区,山高坡陡箐深,自然条件恶劣,耕地贫瘠,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大量的山体滑坡,有的地方出现村体陷落,房屋倒塌、弯曲和断裂,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投资大,改土、治水、办电、通路、建房均无法进行,人口素质低、贫困程度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不断发生,居住条件特别危险,群众生命财产时时遭受威胁,群众生活长期处在温饱线以下,无法安居乐业。

 

  易地开发扶贫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①易地开发扶贫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大举措。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易地开发扶贫是落实扶贫攻坚战略的一项关键性措施,是彻底解决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群众温饱的唯一出路。

江川县尚有499人生活处在极端贫困状态,居住在干旱缺水、高寒凉冷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严重,淹田埋地,毁房断水,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土地负载过重,粗放经营,产品单一,产出水平较低,群众不能自给自足,长期过着缺粮少钱、缺衣缺水、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治病难的艰难生活。各级党委、政府虽然十分重视和努力,采取“五大”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小额信贷扶贫挂钩帮扶和温饱村建设扶贫等常规措施,但都收效甚微。只有通过易地搬迁扶贫,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方,转移到光、热、水、土地等资源较丰富的地方。通过开发资源,发展新产业和新产品,拓宽生产门路和增收途径,才能尽快解决温饱,逐步走向致富的道路。

②实施易地开发扶贫,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第一,转移地由于粗放耕作,掠夺式经营,大部分地方生态破坏严重,泥石流滑坡很大程度是毁林和乱开乱挖造成的。人口转移区减少人口负载,有利于生态得到生息恢复和改善。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避免遭受危害。同时,开发区资源又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开发,增加了资源,优化了生态。第二,迁入地由于土地、水利、阳光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交通相对便利,经过转移,优越的自然资源可以得到合理搭配,人与资源的矛盾得到缓解,从而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转移区群众大部分属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开发较晚的山区民族,素质偏低。开发区离集镇较近,信息相对灵通,实施移民后村寨相对集中,为提高科技和开发新资源,有必要对移民进行科技、信息、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学习和培训。引导他们学习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④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转移后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优越,有住房、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能上学,可就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从而避免了争山林、争水源、争资源等引发的热点问题,确保农村的稳定。

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区按新农村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和布局,设施齐全、村容整齐,与原来破烂脏臭的旧址相比,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按多元化产业布局,注重生物资源的利用,注重现代实用科技的推广运用,注重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来安排农业生产,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区域化的发展,在贫困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原则

 

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为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标准,以贫困村、户为工作对象,以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高寒山区,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为重点,以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实现贫困村夯实农业基础,达到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走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的路子。

2、项目建设要贯彻“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各方支持、共同富裕”的扶贫方针。以及按照“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

3、主要原则

(1)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原则。

(2)坚持农民自愿、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转移农民与留住农民、原当地农民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在国家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辛勤劳动建设新家园,创造新生活,克服“等、要、靠”的依赖思想。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原则,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产业,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

(5)坚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科技含量与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争创“三高”农业的原则。

(6)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管好用好资金,确保投资效益。

(7)统筹考虑、政策配套的原则。这项工作涉及经济、社会、户籍、土地、民族等多方面的工作和问题,政策性强,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与改土、治水、办电、修路、通电话等“五大工程”,小集市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还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统筹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

8)坚持扶贫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规划的指导下,与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各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相结合,使综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达到减少贫困人口,又改善搬迁地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五 易地开发扶贫的任务和目标

 

()易地开发区的现状

(1)气候

江川县开发区布局在海拔18501730米的山脚缓坡区,气候冬暖夏热,属亚热带,最低气温-5℃,最高气温32,年均气温15.6℃,年均降雨量8701200毫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属典型高原立体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为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多种自然优势。

(2)土地

江川县土地面积125.7万亩,其中耕地13.7万亩。本项目5个点所需土地均由乡、镇和村在其权属范围内自行调整解决,提供给搬迁点的土地总面积125126亩,其中可经营面积14493亩,人均2.0亩,确保人均亩产300公斤以上粮食的基本耕地达到1亩以上。坡改梯山地,经过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等肥可以逐步得到改造和熟化,为转移区群众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干鲜水果提供了充裕的土地和肥沃的土壤。土壤类型多为山地红土、紫色土,棕壤、水稻土。其酸碱度大多为偏酸性,PH值在5.56.5之间。

(3)生物

江川县境内由于典型立体气候,形成丰富多彩的山区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主。洋芋、红薯、苦乔等也较丰富。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冬早蔬菜为主。经济林果有核桃、板栗、桃子、梨、李子等。

(4)水资源

江川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支流,全县湖泊面积103.7km2,其中,星云湖34.7km2,抚仙湖69km2。河流控制径流面积585.5平方公里。有水库63个,总库容量为597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已达77.26%。转移安置点靠近水库坝塘灌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

(5)综合评价

项目所规划开发安置地点,有可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均属集体土地。利于调整,附近有水源,离公路干线、电路干线较近,离集镇较近,有开发前景,有开发条件。规划安置转移人口499人,涉及土地、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的数量、工作量较实际,具体措施及配套工程的数量、工程量较实际,具体措施好落实,搬迁开发所采取的措施,选择的项目,群众乐于接受。项目建成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800元,人均产粮400公斤以上,搬迁户可稳定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近几年我县搬迁过二个村268人,积累了一些搬迁经验,县、乡各级党政领导有决心,群众有积极性。综上所述,江川县开展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可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兼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特困农民温饱的最佳途径。

()开发任务与目标

1、任务

5年时间完成128499人的搬迁转移,建成人均1亩亩产300公斤以上粮食的基本农田,0.5亩水浇地,户均2.5亩经济作物,1.5亩经果林、户均存栏生猪5头,出栏肥猪2头,实现通路、通水、通电、住上新居,到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人均产粮400 公斤,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过渡到小康的目标。

(1)种植业

本项目各点耕地总面积14493亩,均为县乡村内部行政调整划拨的土地,在其耕地总面积中,现成耕地13858亩,需要建设改造耕地635亩,其中,坡改梯200亩,中低产改造435亩。建设改造后的基本农田达到人均1亩水田或水浇地,人均1亩亩产300公斤粮食的基本农田.这些基本农田用于种植稻谷210亩,玉米330亩,复种小麦274亩,洋芋等杂粮144亩。

(2)种植经济作物945亩,其中烤烟490亩,蔬菜105亩,其它310亩。

(3)林果业

种植经济林果662亩,主要种植核桃、桃、梨、板栗、香椿等。退耕还林229亩。

(4)养殖业

大力推广饲养“三元杂交”猪,年饲养量547头,其中户均一头母猪计128头,年出栏342头。养牛136头、养山羊285只、饲养鸡鸭鹅1720只。

2、目标

项目建成后,5个乡镇转移安置人口499人,生产粮食19.96 万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确保转移人口粮食自给有余。经济收入125.74万元,纯收入89.82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实现稳定解决温饱,步入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发展轨道。

(1)年产粮食19.96万公斤,其中,水稻5.9万公斤,玉米9万公斤,小麦2万公斤,杂粮3.06万公斤。

(2)年出栏肥猪342头,牛30头,羊50只,鸡及其它家禽1000只。

(3)年产烤烟5万公斤。

(4)年产水果、干果8万公斤。

 

  总体布局和建设开发项目

 

全县共5 个安置点,雄关乡的爬地,路居镇的黑山脚,安化乡的石洞河,九溪镇的小营,大街镇的上头营。共搬迁128户,499 ,详见易地扶贫转移安置人口表。

 

   江川县易地扶贫转移安置人口表 

 

       项目

()

村民委员会

自然村

户数

人数

搬迁时间

 

5

5

128

499

2006―2010

路居镇

 红石岩

黑山脚

40

135

2006

雄关乡

 

爬地

32

128

2007

安化乡

早谷田

石洞河

15

64

2008

九溪镇

 

小营

18

75

2009

大街镇

上头营

五、六、七小组

23

97

2010

()种植业

粮食作物。种植优质稻谷210亩,种植杂交优质玉米320亩,小麦274亩,脱毒洋芋、乔、白芸豆等杂粮144亩。

经济作物。种植烤烟490亩,种植冬早蔬菜105亩,油菜等作物310亩。

经济林果。主要种植核桃457,桃梨144,板栗、香椿等50亩。

()养殖业

结合农村每户1口沼气池的建设,新建猪厩152个,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年饲养猪547头,其中每户饲养能繁母猪1头以上,户均存栏5头,年均销售仔猪1710头,出栏肥猪342头,同时适当发展牛136头,羊285只,积极发展家禽1720只,使畜牧业收入达到15.82万元,人均350元以上.成为易地转移人口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详见种植、养殖业布局规划表)


业、养

                                             

                                              (单位:亩、头)

搬迁

时间

    项目

安置点

  

小计

稻谷

玉米

小麦

洋芋

杂豆

小计

烤烟

蔬菜

其它

小计

核桃

其它

家畜

 

 

958

210

330

274

62

82

905

490

105

310

662

457

144

50

547

136

285

1720

2006

黑山脚

156

18

65

56

17

 

160

110

18

32

60

25

15

20

90

42

85

300

2007

 

172

17

70

70

 

15

169

70

41

58

52

32

9

30

160

64

 

290

2008

石洞河

130

10

55

45

20

 

106

50

16

40

30

 

 

 

75

30

200

240

2009

220

45

80

53

10

32

210

120

10

80

170

150

20

 

70

 

 

280

2010

上头营

280

120

60

50

15

35

260

140

20

100

350

250

100

 

152

 

 

610

 

 

 

 

 

 

 

 

 

 

 

 

 

 

 

 

 

 

 

 

 

 

 

 

 

 

 

 

 

 

 

 

 

 

 

 

 

 

 

 

 

 

 

 

 

 

 

 

 

 

 

 

 

 

 

 

 

 

 

 

 

 

 

 

 

 

 

 

 

 

 

 

 

 

 

 

 

 

 

 

 

 

 

 

 

 

 

 

 

 

 

 

 

 

 

 

 

 

 

 

 

 

 

 

 

 

 

 

 

 

 

 

 

 

 

 

 

 

 

 

 

 

 

 

 

 

 

 

 

 

 

 

 

 

 

 

 

 

 

 

 

 

 

 

 

 

 

 

 

 

 

 

 

 

 

 

 

 

 

 

 

 

 

 

 

 

 

 

 

 

 

 

 

 

 

 

 

 

 

 

 


    ()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1、人畜饮水工程

    (1) 水源选择

    水质:从有利健康、水质良好出发,安置点选用的水源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质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按照这些要求,搬迁安置饮水工程主要水源为山泉水和水库水,且水质干净、无污染,达到人畜饮水规定的标准。

水源: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的5 个点,有小二型水库一座,有泉水4个,水资源能满足安置点全部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用水。

(2) 受益人口

根据《中国农村饮水供应和卫生规划手册》规定,结合各安置点的情况,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以现有人口为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工程规划设施10年为依据定供水人口,本项目安置点人畜饮水受益人口548人。

(3) 供水方式

安置点取水以水库、泉水为主,水源位置高于安置点,可采用自流式引水,以便降低水成本。由出水点安装水管到村,建设5个蓄水池,从水池经水管分户到各家。

(4) 供水规模

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关于“居住区生活用水量标准”,结合水资源情况,十年作为规划水平年,设计保证率为90%,用水量标准采用人畜综合用水量,确定70/.人。管道漏水及其它不可预见失水量按10%计算,5 个点每日供水量39.7m3

(5) 取水建筑物及输配水设施

根据安置点水源,取水建筑物为地龙式,设立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管道引水、管道口径按人口多少,调节池容量确定,取D50管,输水管选用镀锌管,需建取水建筑物4 件,调节池4 200m3,管道长11970。主要工程量开挖土石方9220 m375#浆砌石3455 m3,建筑材料管材42.53吨,钢筋0.5吨,水泥9.5吨,工程估算投资27.22万元(详见人畜饮水规划统计表)


 

项目

 

搬迁村名

受益

人口

()

供水

规模(m3/)

水池

 

(m3)

镀锌水管(M)

主要工程量(M3)

物资器材(T)

投资

(万元)

搬迁时间

小计

输水管

管网

开挖回

填土方

浆砌石

抹面

镀锌管

钢筋

水泥

 

585

39.7

200

 

11970

 

9220

3455

84

450

12

42.53

0.5

9.5

27.22

 

黑山脚

135

9.5

50

 

3600

 

8800

3330

80

450

9

10.8

0.25

8.75

8.64

2006

 

170

10.6

50

 

5770

 

200

125

4

 

3

22.05

0.25

0.75

11.78

2007

 

150

10.5

50

 

1200

 

100

 

 

 

 

4.68

 

 

3.3

2008

上头营

130

9.1

50

 

1400

 

120

 

 

 

 

5

 

 

3.5

2010

 

 

 

 

 

 

 

 

 

 

 

 

 

 

 

 

 

 

 

 

 

 

 

 

 

 

 

 

 

 

 

 

 

 

 

 

 

 

 

 

 

 

 

 

 

 

 

 

 

 

 

 

 

 

 

 

 

 

 

 

 

 

 

 

 

 

 

 

 

 

 

 

 

 

 

 

 

 

 

 

 

 

 

 

 

 

 

 

 

 

 

 

 

 

 

 

 

 

 

 

 

 

 

 

 

 

 

 

 

 

 

 

 

 

 

 

 

 

 

 

 

 

 

 

 

 

 

 

 

 

 

 

 

 

 

 

 

 

 

 

 

 

 

 

 

 

 

 

 

 

 

 

 

 

 

 

 

 

 

 

 

 

 

 

 

 

 

 

 

 

 

 

 

 

 

 

 

 

 

 

 

 

 

 

 

 

 

  


   (2) 灌溉工程

    本项目涉及建设灌溉工程1 360三面光水沟,新建114个小水窖 5700m3 ,新增灌溉面积120亩,改善灌溉520亩,确保人均一亩高稳产农田()有充足的水资源供给,使缺水矛盾得到缓解。

工程量及工程投资估算

上述115件工程需开挖回填土石方9220m3 ,75#浆砌石3455m3,200#84m3,水泥25吨,投资估算5.25万元。

    (3)通电工程

    供电范围

本项目通电工程主要是解决新搬迁不通电的5 个点128499人的通电问题,确保搬迁户照明生活及农副产品加工用电的需要。

工程规模

根据国家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标准,各安置点附近已建成的35KV输电网络,5个安置点只需就近便搭结10KV线路就可以解决其通电问题。10KV线路选用钢芯铝绞线、长度7000米,0.4KV低压线路选用LCJ型钢芯铝绞线和LJ型铝线,长度为5750米。主要设备30KVA变压器5

投资估算

该通电工程投资22.04万元,其中10KV线路10.28万元,每公里造价1.4万元,0.4KV线路5.46万元,每公里造价0.87万元。变压器54万元,平均每台0.8万元,入户设备等费用2.3万元,平均每户180元。(详见通电工程规划统计表)


  

 

线路起止点

户数

人口

10KV

0.4KV

年用电量(KWH)

变压器

型号

投资

(万元)

搬迁时间

导线型号

长度(M)

导线型号

长度(M)

  

128

499

 

8566

 

5750

61640

30KVA

22.04

2006---2010

路居黑山脚

40

135

 

2066

 

1200

14000

30KVA

2.5

2006

下营爬地

32

128

 

1000

 

2170

17280

30KVA

2.5

2007

早谷田石洞河

15

64

 

2000

 

680

8000

30KVA

12

    2008

中营小营

18

75

 

1500

 

800

9750

30KVA

3.54

2009

上头营五、六、七组

23

97

 

2000

 

900

12610

30KVA

1.5

2010

 

 

 

 

 

 

 

 

 

 

 

 

 

 

 

 

 

 

 

 

 

 

 

 

 

 

 

 

 

 

 

 

 

 

 

 

 

 

 

 

 

 

 

 

 

 

 

 

 

 

 

 

 

 

 

 

 

 

 

 

 

 

 

 

 

 

 

 

 

 

 

 

 

 

 

 

 

   


    (4)通路工程

本项目5个搬迁点都需要修建乡村道路,设计为能通载重汽车的乡村简易公路。

设计路基宽度取7米,路面宽度5米,道路最大纵坡为8%。路面为砂石路。

路基两侧设宽0.3m、深0.3m的排水沟,排水沟一般为士沟,道路经过水沟,山箐集水区修建涵洞,涵洞最小断面宽0.5m,0.8m,路基回填较深地段和滑坡冲刷危险地段做挡土墙。

本项目5个点安置新修乡村简易公路711.7公里,修建涵洞14,修建支砌排水沟及挡土墙1500米,开挖回填土石方38808m3,75#浆砌石方4945m3砂浆抹面130m3,估算投资80.86万元。(详见道路工程规划统计表)

 

 


    

 

           项目

 

安置点

建设性质

路形

长度(KM)

路宽

建筑物

工程量(M3)

投资

(万元)

搬迁时间

路基

路面

涵洞

()

挡土墙(M)

开挖回

填土方

浆石砌石方

砂浆

抹面

块石

 

新建

土砂石

11.7

37

26

14

1500

38808

4945

130

513

 

80.86

2006--2010

黑山脚

新建

土砂石

1.2

8

6

3

1200

8800

3330

80

450

 

34.14

2006

爬地

新建

土砂石

1.5

7

5

2

 

5628

600

40

41

 

9.99

2007

石洞河

新建

土砂石

5

7

5

5

300

5530

200

10

22

 

11

2008

小营

新建

土砂石

2

7

5

2

 

5250

215

 

 

 

6.75

2009

上头营

新建

土砂石

2

8

5

2

 

13600

600

 

 

 

18.98

2010

 

 

 

 

 

 

 

 

 

 

 

 

 

 

 

 

 

 

 

 

 

 

 

 

 

 

 

 

 

 

 

 

 

 

 

 

 

 

 

 

 

 

 

 

 

 

 

 

 

 

 

 

 

 

 

 

 

 

 

 

 

 

 

 

 

 

 

 

 

 

 

 

 

 

 

 

 

 

 

 

 

 

 

 

 

 

 

 

 

 

 

 

 

 

 

 

 

 

 

 

 

 

 

 

 

 

 

 

 

 

 

 

 

 

 

 

 

 

 

 


(5)基本农田建设

本报告搬迁人口均为县内转移安置,解决搬迁户的土地问题,主要以原有耕地为主,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是提高耕地的土壤肥力。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措施是进行坡地改梯地和中低产田改造。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率,计划投资16.8万元,建设改良基本农田635亩。

坡改梯工程。为了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计划在搬迁区域内200亩缓坡地和坡耕地进行石埂或土埂坡改梯。

中低产田(地)改造工程。为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耕地的等级质量,对435亩中低产田(),根据低产原因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改造,主要措施有:对冷浸田采取开沟排涝措施;对干旱缺水耕地采取修沟、建水窖、架管道等引水、蓄水措施,改善水浇地条件;对土壤热化不够、肥力低的耕地采取种植绿肥、增施农家肥,有机肥等措施,使435亩中低产田地土壤肥力提高一个档次。

(6)安居工程

安居工程是实施异地搬迁扶贫的一个重点工程,各搬迁点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划按新农村建设要求,房屋成排成行,村庄道路宽敞畅通,根据条件留一定的绿化带。平均每户搬迁农户占地面积为150m2,其中建房面积100m2,卫生厕、卫生畜厩和沼气池“三配套”用地20m2,砼水浇空地30m2

房屋建筑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经济实用、美观、规范的原则进行设计,其结构形式分为砖木结构(红砖或空心砖小青瓦屋面),砖混结构二种,结合单位造价分别为砖木结构235/ m2,151800 m242.3万元,砖混结构315/ m2,11314160 m2,446.04万元,总建筑面积15960 m2,估算总投资543.77万元,其中建房488.34万元,平整土回填方18523 m3,21.73万元,75#浆砌石方3547m333.7万元。

安居工程建设采取由乡、镇政府统划安置地点,县易地开发办统一规划设计,进行招标,完成“三通一平”建设,地基分到搬迁户,由农户自己建房。(详见安居工程规划表)

 

 

 

 

 

 

 

 

 


     

 

              项目

安置村组

户数

人口

建筑面积

(M3)

  

投资

(万元)

搬迁时间

土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128

499

15960

 

1800

14160

543.77

2006---2010

黑山脚

40

135

5400

 

 

5400

167.40

2006

爬地

32

128

3840

 

 

3840

180.48

2007

石洞河

15

64

1800

 

1800

 

33.63

2008

小营

18

75

2160

 

 

2160

66.96

2009

上头营

23

97

2760

 

 

2760

95.3

2010

 

 

 

 

 

 

 

 

 

 

 

 

 

 

 

 

 

 

 

 

 

 

 

 

 

 

 

 

 

 

 

 

 

 

 

 

 

 

 

 

 

 

 

 

 

 

 

 

 

 

 

 

 

 

 

 

 

 

 

 

 

 

 


  建设期及建设进度安排

 

建设期起止时间,项目建设期为五年,即20061-12月完成路居镇黑山脚40户搬迁及其项目工程建设;20071月-12月完成雄关乡爬地32户搬迁及其项目工程建设; 20081-12月完成安化乡石洞河15户搬迁及项目工程建设。2009112月完成九溪镇小营18户搬迁项目工程建设;2010112完成大街镇上头营五六七小组23户搬迁及项目工程建设。完成一个点的项目工程建设,必须经验收合格,才能搬迁投入使用。

 

  开发模式

 

开发点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分户施工。施工单位以本县建设施工队伍为主,县易地开发办对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监督,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质量、地点和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各开发点要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做好指挥协调工作。

采取农村合作经济形式组织农户开发。物资供应由市场调剂供应。土地由县土地管理部门依据项目规划和有关土地政策法规规定,内部划拨。土地使用证、建房证由各村委会办理。农户抽签确认建筑用地。

县成立易地开发扶贫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县政府的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扶贫办内,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乡也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江川县易地开发扶贫方面的各项工作;负责易地开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负责易地开发各项工程的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负责工程的验收。

项目由县易地开发扶贫办公室牵头,农业、土地、水利、交通、电力、财政、民政、广电、电信等部门参与,迁出和安置点所在的乡()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易地开发扶贫实行项目管理。对搬迁规模,开发区建设作周密计划,从搬迁规划到生产开发整个过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严格按计划操作,使易地开发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建立资金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让项目资金科学运转,及时到位,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实行会计专设帐目、项目资金报账制度,严格审计制度,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

工程项目坚持承包制度。层层签订承包合同,基本农田建设由乡政府村委会给农民签订合同,由农户或联户承包。建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对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物资使用审批制度。

规范档案管理。建立迁出迁入农户档案卡,健全项目规划、计划、总结、验收等一系列档案,对农户所开发实施项目及经济发展实行建卡监测。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编制原则及依据

易地开发扶贫的投入始终坚持以下五条原则:一是坚持需要与可能相一致的原则;二是坚持以人口定投资金,投资随人走的原则;三是坚持自力更生、群众集资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相一致的原则;五是扶贫投入专款与部门投资相协作配合的原则。

编制水、电、路、房屋建设工程,分别以行业政策规定、行业预算定额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价格因素,从各地实际出发进行工程投资估算。

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总投资、单位投资指标

江川县易地开发扶贫工程主要有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公益事业科技培训扶贫等,工程投资1044.89万元,其中,国家扶持307.6万元,具体投资比例为:国家扶持部分为80%,地方配套资金为国家补助的20%(详见主要技术指标、投资、单位投资表)

3、资金筹措

本项目易地搬迁总投资1044.89万元,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安居工程投资543.77万元,占总投资52.04%;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17万元,占总投资13.41%;三是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建设投资353.45万元,占总投资33.82%;四是科技等扶贫投资7.5万元,占总投资0.72%

4、资金投向及筹措

一是省市县财政资金307.6万元,占总投资的29.44%;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安居工程建设。三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群众投工投劳自筹资金737.29万元;占总投资的70.56%。项目投资以及各安置点投资构成情况(详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投资、单位投资表、总投资估算总表、安置点投资估算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投资、单位投资表

 

工程项目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万元)

单位投资

投资比例

(%)

单位

数量

单位

数量

投资经济指标

 

 

1044.89

 

 

 

1、人畜饮水

3/km

0.76

27.22

万元/km

2.26

2.6

2、灌溉工程

3/km

0.75

2.25

万元/km

3

0.21

3、通电工程

Kg/km

14.3

22.04

万元/km

1.54

2.1

4、通路工程

3/km

34.683

80.86

万元/km

1.82

7.73

5、通讯工程

 

 

7.8

 

 

0.74

6、安居工程

2/

150

543.77

/m2

338.9

52

7、社会服务

 

 

353.45

 

 

33.82

8、科技扶贫

 

 

7.5

 

 

0.76

 

 

 

 

 

 

 

 

 

 

 

 

 

 

 

 

 

 

 

 

 

 

 

 

 

 

 

 

 

 

 

                                                               单位:万元

    投资

项目

总投资

群众自筹

 

省投资

市县投资

1044.89

307.6

230.54

77.06

 

737.29

一、基础设施

140.17

90.86

58

32.86

 

49.31

 ()水利工程

29.47

21.6

17

4.6

 

7.87

1、人饮

27.22

19.5

15.5

4

 

7.72

2、灌溉

2.25

2.1

1.5

0.6

 

0.15

()通电工程

22.04

13.5

5.5

8

 

8.54

()通路工程

80.86

50.76

33.5

17.26

 

30.1

()通讯工程

7.8

5

2

3

 

2.8

二、安居工程

543.77

175.94

148.89

27.05

 

367.83

三、社会服务

353.45

37.3

20.65

16.65

 

316.15

四、科技培训

7.5

3.5

3

0.5

 

4

 

 

 

 

 

 

 

 

 

 

 

 

 

 

 

 

 

 

 

 

 

 

 

 

 

 

 

 

 

 

 

 

 

 

 

 

 

 

 

 

 

 

 

 

 

 

 

 

 

 

 

 

 

 

 

 

 

 

 

 

 

 

 

 

 

 

 

 

 

 

 

单位:万元

    投资

安置点

总投资

群众自筹

备注

 

省投资

市投资

县投资

 

1044.89

307.6

230.54

45.1

31.96

 

737.29

 

黑山脚

264.68

73

55

10

8

 

191.68

 

 

220.35

92

75

11

6

 

128.35

 

石洞河

60.88

27.7

19.39

6.1

2.21

 

33.18

 

 

87.75

49.75

37.5

8.5

3.75

 

38

 

上头营

411.23

65.15

43.65

9.5

12

 

346.08

 

 

 

 

 

 

 

 

 

 

 

 

 

 

 

 

 

 

 

 

 

 

 

 

 

 

 

 

 

 

 

 

 

 

 

 

 

 

 

 

 

 

 

 

 

 

 

  效益评价

 

1、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完成转移安置128 499人,生产发展项目主要有粮食、烤烟、蔬菜、经济林果和畜牧业,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以后,可年产粮食19.96万公斤以上,人均产粮400公斤以上,经济总收入125.74万元,费用15.82万元,税金3.42万元,纯收入89.82万元,人均纯收入1800元,实现搬迁后,农村稳定,解决农民温饱并向小康迈进。

2、社会效益

(1)使丧失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温饱,人均收入突破1800元,人均产粮达400公斤以上,同时,通过搬迁,实现了水通、路通、电通、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有利于贫困山区农民的社会稳定。易地扶贫项目实施,有效地解决了群众住房难、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和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缓解了群众因争资源、争水源、争土地、争山林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减少和控制了热点问题的发生,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而确保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可间接影响带动周围贫困群众搞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3、生态效益

(1)通过易地扶贫,建设基本农田,提高耕地产出水平,群众生产方式从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转到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避免毁林开荒,破坏生态情况的发生。

(2) 通过开展沼气、畜厩和厕所“三配套”工程建设,沼气的推广使用,解决了搬迁群众煮饭、照明等能源问题。新能源代替烧柴等燃料,从而减少了森林砍伐,实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从而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4、综合评价

易地开发扶贫,由于坚持了易地搬迁与解决温饱相结合,与乡镇集镇建设相结合,与县道等大公路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相结合,与旧村改造相结合,与建设新农村结合等。迁入地有较好的光热条件,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较好的农产品集散条件及有较好的建设施工条件。因此,项目建设投资省、速度快、见效快,增产增收效果明显,通过易地开发扶贫工程的实施,从基础条件上改善了贫困山区农民的生存生活条件,解决了自然条件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甚至丧失生存发展条件的困难,是山区贫困群众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扶贫的重大举措。

 

十一  项目实施对策

 

    1、加强领导。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性强、投资相对较大、涉及面较广、工程复杂。做好这项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县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乡镇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要有分管领导亲自抓,有专人负责管理实施。

2、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易地扶贫工程量大,有基础建设、有安居工程、有能源建设,投资较大。必须调动国家扶持和群众参与建设两个积极性,引导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积极投工投劳投料集资参与建设,在国家帮助扶持下,主要依靠当地群众完成易地搬迁任务。

3、加强管理。一是加强资金管理。易地扶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时效性、政策性很强,资金投入较大,要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推行单独专列帐目和资金使用报账制,加强监督、管理和审计,确保资金投向正确、使用合理、效益较好。二是加强项目管理。要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严格项目管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设计严格规范要求编写。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提高工程质量。

 

 

 

 

 

 

 

 

 

 

 

 

出处:江川县扶贫办
  • 主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     承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77—8011091
    网站标识码:5304210001   网站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0500476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210200000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