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策调研报告 (江川区气象局局长 李阳春)新中国气象事业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责任重大、意义重大。要求气象部门牢牢把握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战略重点,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车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断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川历来就是气象灾害尤其是洪涝水旱灾害、雷电、冰雹、大风、龙卷等多发重发频发之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国家和区域发展遇叠加江川,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乡村振兴全面升级。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防灾减灾救灾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国计民生、关乎一个地区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推进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助力江川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江川区委、区政府和玉溪市气象局的工作部署,不断丰富、完善和坚持行之有效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不断开创江川气象防灾减灾新局面。 一、精密监测,力争灾害捕捉不漏网 气象监测据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信息。近5年来,根据江川区防灾减灾的需求,持续优化全区气象监测站网布局,地面气象观测设备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进一步提升了全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水平。先后完成江川区安化、九溪农科站两个气象骨干站点建设,新建雄关烟站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前卫航道站,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区域自动气象站20个,其中10要素站1个,6要素4个,多要素站1个,两要素14个。江川区境内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按照“广、细、高、深”的要求,目前全区的气象监测站网对小尺度、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天气依然难以做到不漏网,比如小尺度的突发暴雨、龙卷、下击暴流、飑线等对生命安全影响巨大的气象灾害,一旦发生,就只能人影视频资料、目击证人、现场调查等方式获取实况数据。 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区气象监测站网,重点加强全区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尤其是在星云湖流域的监测空白区,要进一步优化多要素气象监测站网布局,获取星云湖流域完整的气象监测资料。坚持并持续提升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优化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网络。适时开展大气、生态环境等的综合观测,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生态敏感区、灾害防御脆弱区、人员聚集区的全天候监测。优化调整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网布局,推进区域站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强雷电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对物联网、无人机等减灾救灾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处置能力。 二、精准预报,确保灾害天气不漏报 近年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人才的培养,5年以来气象预测预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准确及时地开展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对重大气象灾害过程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能力也获得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雷达、卫星、区域站等监测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全区灾害性天气预警的提前量不断提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展的服务需求,尤其是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的提前量还不够高,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局地强降雨、大风(龙卷)、雷暴以及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的多样性、突发性、极端性超出了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气象灾害预报难度明显加大。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预报核心技术尤其是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冰雹、龙卷、飑线等极端灾害性天气分析总结,深入研究抚仙湖、星云湖大型水体对极端天气的影响机理,全面提升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的准确率。一是以中国气象局和区域、省级数值模式为基础,依托上级指导产品,深入研究乡镇(街道)天气预报预警技术,进一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切实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气候灾害预测能力。提高预报产品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和预见期;用好基于雷达卫星资料的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的智能化实时动态更新短时临近预报技术。补齐预报业务全流程全时效精细化检验短板。提升暴雨、强对流、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的精准预报能力。二是提升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能力。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无缝隙、精准化、智能型方向发展,利用省级智能网格预报建设成果,实现与市级天气预报实时协同、跟踪滚动订正、预报产品快速制作发布。建立规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业务,加强气象次生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继续巩固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成果,有效推动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范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实现对气象灾害风险的实时动态研判和分析。强化乡村气象灾害风险识别,推进政府主导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和调查,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设完善规范标准的基层防灾减灾数据库,强化面向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的支撑保障。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继续完善县(区)局智能靶向预警系统,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三、精细服务,推进灾害信息全覆盖 近年来,依托“云南省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一体化业务平台”、“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云南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等预报预警信息制作发布平台,大力提升基层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和覆盖率,及时向江川区3000余名手机短信决策用户发布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内的各类气象信息,并有效对接江川区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林草、农业农村、民政等相关单位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基本实现预警信息10分钟内发出。实现面向辖区委办局、街道、乡镇和村、社区等应急责任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的一键式发布,同时布设电子显示屏15块,气象信息服务站6个,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气象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疫情佑控、防汛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灾害信息发布手段和渠道单一、接入机制和技术存在瓶颈,灾害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广大农村地区,是各种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由于信息接收不通畅、基础条件偏差,防灾减灾能力不足,再加上农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因预警信息覆盖不到位导致的信息滞后和信息盲区增加了防灾救灾难度。 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气象与多行业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气象信息发布手段融入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发得出、收得到、看得懂、用得上”,让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活动均能及时依据最新天气情况进行提前安排,做到合理防灾避灾。除了智能手机以外,尽可能充分利用全区气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广播电台等社会资源,按照集中管理、规范程序、统一发布的原则,实现灾害信息自动发布和高效传播,在最短时间内将最新的预警信息传递到每一位公众手中,最大程度威轻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生命威胁和财产损失。 四、完善机制,提升灾害防御新水平 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新理念,将防灾减灾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灾害来临前对风险预先做出准确判断,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它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气象工作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前哨站”和“第一道防线”,各类自然灾害的防、抗、救均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多年来,江川区气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大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合作,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加强“多员合一”的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为抓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合力。但是,仍然存在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不顺畅,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应急处置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因此,“十四五”期间,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江川区气象局需进一步融入江川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不断健全与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草、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气象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围绕玉溪建设“一极两区”和江川建设“三区一城”,聚焦城市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湖泊革命、乡村振兴等服务重点,科学编制《玉溪市江川区“十四五”应对气象灾害规划》,重点开展提升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工程、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工程、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项目和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继续加大与水利、应急、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交通、林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会商,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在江城市安全、域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可行性论狂、科学制定应急举措等工作中的支撑作用,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玉溪市江川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职责,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展望未来,江川区气象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省、市气象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定位,按照加快科技创新和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工作要求,重拾“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玉溪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持续推动江川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力推进玉溪“一极两区”建设,奋力将江川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引领区、新兴产业聚集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滨湖花园城建设中添砖加瓦,为开创江川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新江川的新征程中积极贡献江川气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