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玉溪市江川区实际情况的分级诊疗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70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6〕15号)、《玉溪市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玉卫计发〔2016〕3号)等文件的精神,区卫健局及区人社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江卫计发〔2016〕9号)文件,并于2016年4月起在江川区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实施分级诊疗工作。2016年4月至12月,江川区通过分级诊疗累计开展双向转诊3087人次。其中区级医院向上转诊1784人次,向下转诊31人次;乡镇卫生院向上转诊1191人次。江川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共接收上级医院下转患者36人次。2017年-2019年7月,江川区通过分级诊疗累计开展双向转诊6810人次。其中区级医院向上转诊5015人次,向下转诊120人次;乡镇卫生院向上转诊1612人次。江川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共接收上级医院下转患者63人次。 一、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在江川区卫生健康局的统一部署要求下,江川区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定位渐趋明晰:村卫生室,在做好基本诊疗工作的同时通过开展日常公卫工作及家庭医师签约工作,逐渐承担起患者到上一级医院就诊“引路人”的角色;乡镇卫生院,通过区医院、区中医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托管工作,诊疗技术水平得以提升,逐渐承担起老百姓健康“守门人”的角色;江川区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计中心,以加强专科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改进医疗服务方式、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整体诊疗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区”的目标。江川区卫健局在此基础上建立“分级诊疗”工作机制,协调沟通理顺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分工,合理调配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分配,督促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各自的服务能力标准。 二、分级诊疗机制运行稳定 1.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分级诊疗制度。 (1)江川区各乡镇卫生院及辖区内村卫生室落实开展情况:自2009年10月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各乡镇卫生院及辖区内村卫生室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执行药品零加成,每年中央、省市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补助资金已按相关补助方案补助给辖区内村卫生室,补助率为100%,未出现补偿不到位情况。 (2)中医院落实情况:依据《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玉发改收费[2014]536号)的文件精神,中医院按照云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提出的总体要求,自2015年2月1日中医院销售的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按进价“零差率”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补偿70%,财政补助20%,医院强化内部管理、节约成本自行消化10%。 (3)玉溪市江川区人民医院落实情况:自2012年10月下旬玉溪市江川区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后,作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从2013年1月1日起,江川县人民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所有药品(包括中药饮片在内)按购入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平进平出)。 (4)历经五年多区医院的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已初见成效。通过采取“一减二调一补”(即:减少药品费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政策,适当增加财政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各改革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执行医疗服务价格弥补70%、同级财政核补20%、医疗降本增效10%比例。 调整内容:一是按照体现劳务、降低设备、结构调整、升降搭配原则,兼顾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提高413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其中:诊查、会诊、护理、注射等综合医疗服务类价格19项,手术治疗360项,介入治疗18项,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14项,精神科治疗2项;降低16项普及惠及群众的检验和利用大型医用设备开展的检查项目价格,其中检验5项、超声检查7项,医学影像类4项;取消普通挂号费1项;二是对玉溪籍持有《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城镇贫困人群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的特困人员,免收所有诊查费,减半收取床位费。对无身份、无医疗保障、无人照管的严重精神病患者免收床位费、护理费、住院诊查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省和我市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有关精神及诊疗项目临床实际应用,加强对医疗服务项目的支付管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支付标准,严格按规定支付费用。为确保群众就医负担总体不增加,对新三轮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步调整、同步实施,同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服务项目支出范围,大大降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2.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 (1)江川区医共体建设情况。江川区组建了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医共体。为推进医共体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探索建立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总额管理、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整体打包付费医保基金管理方式改革,真正建立完善的紧密型医共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区医改领导小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加快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江政办发〔2018〕54号)文件,适时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根据《玉溪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2019年玉溪市医共体医疗保障基金打包付费方案的通知》(玉医保发【2019】23号)文件精神,在不改变医保政策的情况下,江川区卫健局组织,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讨论同意,制定出台《玉溪市江川区医共体关于印发《玉溪市江川区医共体2019年打包付费方案(试行)》的通知》(遇见医共发【2019】1号)文件。 (2)江川区人民医院与玉溪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情况。玉溪市人民医院根据江川区人民医院的发展现状,选取医疗技术突破口,指导开展诊疗项目。一是帮助江川区人民医院完善医疗管理、医疗安全、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二是引入现代化的医疗管理工具,并指导江川区人民医院员工及管理者熟练使用掌握这些工具的日常使用。三是以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为抓手,督促、指导江川区人民医院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创建成功省级重点专科,提升科室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四是筛选适宜的科研项目,积极邀请江川区人民医院相关科室及个人参与到科研中。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在县区级医院的进修学习人员中,优先为江川区人民医院医护技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邀请江川区人员医院医护技人员参与玉溪市人民医院组织的各种短期培训、业务学习、教学查房等活动;玉溪市人民医院内举办的各种继教活动及时通知江川区人民医院员工参与。 3.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以家庭医师签约工作的开展为契机,充分利用家庭医师签约平台,加强签约医师与老百姓的沟通交流、动态掌握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根据病情的需要适时引导老百姓到各级医疗机构就医;江川区各级医疗机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满足群众对医疗资源的差异化需求,对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做出了有力保障。截至至2018年底,江川区各乡镇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户人员100%签约;特殊计划生育家庭人口100%签约。2018年江川区与有需求的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119927人,签约人数占辖区常住总人口的47.95%。重点人群签约73357人,完成率81.97%,其中计生特殊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等重点人群签约率均达100%。2018年签约2019年服务情况:已建电子健康档案119927人,核查档案111490份,体检53420人,开展健康状况评估24666人,面访49121人次,电话随访73561人次,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60429人次,预约接种预约服务及其他预约服务33292人次,预约诊疗、预约检查28628人次,基层转诊转院594人次,上门服务54911人次。 (三)分级诊疗实施效果明显 1.基层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乡镇卫生院托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以及严格执行的区级医院医师职称晋升前,必须下乡满1年的制度,区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人才资源)得以不断向乡镇卫生院下沉,随着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及临床专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强,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以不同程度提升,2019年上半年,各乡镇卫生院共接诊门诊病人177899人;住院病人 939人。同时积极拓展特色专科服务模式,各乡镇卫生院将逐渐建设“中医馆”,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 2.区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区级公立医院以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为契机、以专科化建设为抓手、以开展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为推动手段,着力加强各临床科室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区级公立医院整体诊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近诊疗。2019年上半年,江川区人民医院共接诊门诊病人216021人,出院病人8075人;江川区中医医院共接诊门诊病人41485人,出院病人2078人。 3.慢病管理规范化 加强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的推进。根据《玉溪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玉溪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了《玉溪市江川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力争到2021年江川区江城镇中心卫生院和前卫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心脑血管救治站和慢病管理中心,大街街道卫生院和九溪镇卫生院建成慢病管理中心。并于2019年启动了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建设工作,于2019年7月向玉溪市卫健委上报了江城镇中心卫生院《云南省基层慢病管理中心申报表》。 为提升基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2019年江川区结合实际采取划片培训与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培训。2019年2-7月分别以乡镇为片,组织卫生院、卫生所医务人员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为重点的培训。2019年6月13日,区卫健局组织辖区各医疗机构共计70人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等业务培训。 4.规范转诊流程,合理控制转诊。 2016年4月至12月,江川区通过分级诊疗累计开展双向转诊3087人次。其中区级医院向上转诊1784人次,向下转诊31人次;乡镇卫生院向上转诊1191人次。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共接收上级医院下转患者36人次。2017年-2019年7月,江川区通过分级诊疗累计开展双向转诊6810人次。其中区级医院向上转诊5015人次,向下转诊120人次;乡镇卫生院向上转诊1612人次。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共接收上级医院下转患者63人次。自开展转诊服务以来江川区县域内就诊率均保持在90%以上,各级医疗机构遵照转诊流程把能在区域内救治的患者通过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障患者权益等方式把病人留在区域内治疗,避免盲目转诊、人情转诊等现象,逐步实现分级诊疗规范化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困难 1.各级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不能充分认识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内涵及意义。分级诊疗的目的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尤其是加快县区级公立医院的建设,着力提高其诊疗技术水平,限制三级医院的无序扩张,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现有一部分医务工作者片面理解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就是为患者填写转诊单,引导患者转院。 2.江川区位优越,病人到上一级医院就诊方便。江川区距离昆明及玉溪省市级医疗机构距离近,家庭条件较好病人、车祸病人(不属于医保报销范畴)、急危重患者等会直接跳过区各级医疗机构,选择到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导致分级诊疗相关规定难于执行。同时,因为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按规定不出具转诊单(部分病人甚至从未到区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出院后才到区医疗机构强行要求开具转院单),引发较多医患矛盾。 3.省市级三甲医院医疗辐射能力日趋加强。部分病人直接被省市级三甲医院抢走,病人流失严重,也影响到了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院、卫生室)、区级公立医院诊疗服务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各乡镇卫生院、卫生室承担的公卫服务工作、部分指令性工作(如家庭医师签约工作)等非临床诊疗工作,分散了主抓临床诊疗工作的精力。经调查:各乡镇卫生院近年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在不断下降,如:外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区内各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诊疗科目单一,主要以提供内科、儿科疾病诊治为主,外科、五官科、妇产科等诊疗科目均未有效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较慢,还有乡镇卫生院未建成并运行 “中医馆”,同时还未实现中医诊疗技术下沉到村卫生室的要求。区级公立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科室专业化的发展急需加强、专科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省级重点专科的申报及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江川区仅区人民医院有两个省级重点专科)。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卫生室)诊疗技术水平的低下、县区级公立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不强,将严重制约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无从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核心要求,将难以实现赋予乡镇卫生院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任务、难以实现赋予区级医疗机构实现“大病不出区”的角色任务。 5.江川区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高质量的检验、放射、彩超、CT等大型检查、检验设备,即便能做简单的检验、放射、B超等检查,亦缺乏高水平的判读人员。 6.信息化的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各医疗机构已基本实现日常工作电子信息化建设工作。但目前的短板是: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互通,没有实现跨机构间就诊信息共享。限制了江川区域内诊疗效率的提升。 7.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与区级公立医院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建立较为通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二)、工作计划与建议 1.采取措施,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核心要求。各医疗机构将以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为契机,着力提升诊疗服务技术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患者就医感受,通过内涵建设提升江川区卫生系统整体服务能力水平,使患者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让患者相信我们的医疗机构、愿意留在我们的医疗机构就诊,最终实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好“基层首诊”任务,履行好“群众健康守门人”角色;区级医疗机构诊疗技术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区”目标。 2.加强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落实公立医院改革相关要求,推进区域内各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引导区级公立医院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帮扶,并结合区政府关于区域内医疗人才队伍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引导区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人才下沉及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到区级公立医院锻炼;同时督促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院内培训、派出进修及严抓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等方式,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各基层卫生机构骨干人才,进而带动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诊疗技术水平。以各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为契机,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开展。 3.密切配合,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借助家庭医师签约工作平台,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适时推进各级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共享;探索推进检验、放射、彩超、螺旋CT等检查资源的区域内共享,加强医疗构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的紧密沟通联系。 4.明确目标,推进区公立医院能力提升。区级三家公立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计中心),要不断加强科室专业发展,以专科化建设为抓手,以省级重点专科建设为推动手段,着力促进诊疗服务技术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