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川区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20年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工作进展情况


来源:江川区卫生健康局 时间:2020-11-26 11:00:41 点击率: 520打印 】【 关闭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安排,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区初步建立了区、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建立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工作实施,我区已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基础、卫健局牵头、专业机构指导、基层卫生机构落实的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了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以医共体建设为特色、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主力、以加快信息化建设为动力、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社会效果为目标的服务框架和服务流程。落实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了双向转诊和医疗资源共享,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程。形成了以市医院、区人民医院传染科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为依托,既能适应日常工作需要,又基本能满足紧急应对的传染病救治体系。区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负责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重大应急突发事件日常急救,区卫健局统筹协调全区医疗资源,提高应急救治效率,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区卫健局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下属医疗单位为成员,负责对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决策部署。各医疗单位参照标准也建立了领导小组及处置应急队伍,各医疗机构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二)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和基层疫情防控补助

1.积极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目前,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扩展为向居民免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老年人保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等14项服务内容。近几来,我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始终坚持公益性和公平性的原则,致力于消除城乡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逐步推进全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现有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为依托,健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延伸到村。目前,全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4个,包括:区级医院2个、疾控机构1个、妇幼院1个、卫生监督局1个、卫生院6个、村卫生所63个。构建了以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卫生监督局、区人民医院为技术指导中心,各乡镇(街道)卫生院为主体力量,村级卫生室为功能延伸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实现服务区域、服务人口全覆盖。

2.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预防接种服务补助

我区自2010年正式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积极争取国家基公卫和基层疫情防控补助经费。2019年,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病例报告1例补助8元;传染病报告管理,区疾控每年定补5.0万元,区人民医院每年定补3万元,区中医医院每年定补1.0万元、区妇院每年定补0.5万元;重点传染病(鼠疫、霍乱、脊灰、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乙脑、流脑、人感染禽流感、登革热、炭疽、麻疹、疟疾、伤寒/副伤寒、白喉、血吸虫病、手足口病和各类聚集性传染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追踪管理处置,补助20/例;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处置经费实施定补,大街街街道每年定补2.5万元,江城镇、前卫镇每年定补2.0万元,九溪镇每年定补1.5万元,雄关乡、安化乡每年定补1.0万元,区疾控每年定补5.0万元,区人民医院每年定补4.0万元,区中医医院、区妇院每年定补1.0万元。各卫生所对辖区0-6岁儿童建卡、建证、信息录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每剂次补助12元。

3.落实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的卫生防疫津贴

2010年我区针对公共卫生单位(区疾控中心、区妇幼院)落实从事传染病工作人员的卫生防疫津贴,按二类标准每人每工作日7,每月按22天计每人每月154.00元的标准执行。为进一步落实全省防治艾滋病一线工作人员的卫生防疫津贴待遇问题,全区各乡镇卫生院、区属各医疗单位从事艾滋病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得以落实。20193月,按照《关于全省防治艾滋病专业机构工作人员享受卫生防疫津贴的通知》,卫生防疫津贴按二类标准每人每工作日7元,每月21个工作日调整为每人每月147.00元的标准执行。

(三)积极争取国家、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多年来建设了区疾控中心实验楼,区人民医院传染病房、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区卫生监督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综合大楼,各卫生院房屋设施有所改善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全面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应急医疗救治等总体能力和水平。合理规划村(居)委会卫生服务布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利用,新改扩建了10所卫生室,全区公共卫生整体服务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

我区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传染病、重大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

全区形成了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区卫生监督局为主体,6家卫生院为枢纽,63家卫生室为网底,覆盖全区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全区区属、乡镇卫生院11家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为掌握重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变化趋势,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规范实施乡镇、乡村冷链运转,儿童预防接种常规免疫各类疫苗接种率均在98.81%以上。全区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从2017年的13.06%上升到2019年的25.70%2019年无孕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婴儿死亡率5.92‰5岁以下儿死亡率7.40‰。全区传染病疫情总体态势平稳,近5年发病率均低于120.0/10万,低于全省、全市发病水平,2019年传染病发病率93.40/10万。消灭了天花,实现无脊髓灰质炎、无本地疟疾病例目标,三十年来无鼠疫、百日咳、白喉、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病例报告,麻风病10年来无新发病例报告,结核病从1940年前的不治之症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47岁。2019年,全区居民规范化纸质档案建立243841人,建档率96.65%,电子档案建立243841人,建档率96.65%;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143种,244842份;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80个,更新宣传栏内容614期; 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21813人,健康管理率73.08%;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18873人,规范管理17408人,规范管理率92.24%,血压控制率74.66%;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4990人,规范管理4507人,规范管理率90.32%,血糖控制率65.49%;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235例,服药率89.15%,规律服药率59.03%

二、存在困难

近年来,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以及在面对新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不完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新发突发特大传染病疫情时,医疗机构战略储备普遍短缺,表现在应急医疗服务人员、场地提供、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救治资金等方面。首先,在疫情发展过程中应急启动医疗机构分区诊疗、全面隔离确诊与疑似病例、有效切断传播途径的举措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传染病科医疗资源储备不足问题突显,以我区为例,户籍人口及常住人口共28万,而专门的传染病救治仅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床位共8张。与此同时,区人民医院传染科体量非常有限,更缺少可在突发情况下快速改变用途,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其次,在应急医疗服务提供方面,我区人民医院承担主要的救治职责,但由于传染病科医院医务人员的日常培养缺乏综合导向,科室设置缺乏包括外科、产科、儿科、预防等多个综合功能科室建设,导致医务人员对多人群、多症状、复杂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能力较低。加之在现有公立医院的拨款方式及绩效考核制度下,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在日常医疗服务中处于边缘科室,从设备、人才等各方面相对不足,使得在重大公共卫生以及灾难应对上显得力不从心。此外,全区仅有人民医院有2辆普通120救护车,远远达不到转运非典、中东呼吸综合症、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烈性传染病患者、疑似病例、病例密切接触者要求,其他医疗机构装备的救护车设施配置更为简陋,仅仅是徒有救护车外表而已。区疾控中心没有专用样品转运车。在医疗物资的储备机制方面,由于机制的不健全,当面临重大疫情时在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相关医疗物资既有储备、产能储备等均存在重大短板,导致在这次疫情中,各医疗机构均出现口罩、护目镜、防护服、消毒药品等物资的短缺,尤其是基层卫生院、卫生室最为明显,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最高。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规划、资金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由政府负责筹资建设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但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偏重于宏观调控医疗资源配置而相对忽略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虽制定有专项规划对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服务能力、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但由于受资金的制约,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不明确、不统一,没有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投入长效机制,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明显滞后。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能力建设等方面没有更多的投入,仅仅依靠争取靠国家、省级部分资金,加自筹资金模式进行解决,这种模式使得基层医疗机构难于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功能分区达不到要求。政府层面更多关注三甲医院的发展与投入,导致从医疗服务能力、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提升平台、个人收入等方面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基层留不住人、招不进人的怪圈。如财政对区疾控中心实行全额拨款(仅保障工资部分),疾控中心服务实施全面免费后,办公经费、检测检验、医用耗材、设备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经费没有保障,局面较为尴尬,异地重建更无从谈起。我区6家乡镇卫生院建设功能分区不全,医疗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能开展常规临床检验的卫生院仅有2家,能开展DRX光照片的也仅有2家。部分村卫生室没有专用业务用房,中心城区街道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不足、布局不合理,达不到标准化卫生室的标准。卫生室没有能力配备相关仪器设备设施,无法满足下村入户检查的需要,只能通过宣传发动群众到卫生院检查,部分群众因为身体原因、路途遥远、农业生产等问题只好放弃体检。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短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难,留不住,出现了有设备无人员操作的尴尬局面。2012年至2019年,共调出32人,其中9人流向区级单位,又加重了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以江川为例:江城卫生院,自2012年以来调出16人,退休18人,原有的2名麻醉医生调走及2名放射医生退休。因人才缺乏导致重点专业(科室)业务萎缩,甚至科室无以为继不得不关门。

2019年年底,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核编786(不含计生协),实有工作人员683人,缺编103人。总用工人数1059人,编外使用376人,占用工总数35.51%;全区6个卫生院共核编238人,实有209人,缺编29人,缺编率达12%;每年招录引进人才的计划数偏少,紧缺人才岗位条件定得太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没有吸引人才的优势),引进人才范围对象太窄(只限于应届生,区外很多都全面放开,可面向社会引进人才)。导致我区卫健系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重点人才缺乏。麻醉、医学影像、妇产科、儿科、全科医学、精神卫生等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出现了大量临聘人员,临聘人员一般将所在岗位作为就业跳板,变动频繁。

村医生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掌握不到位,现代信息化知识贫乏,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工作不扎实,加之村医身份难于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仍然是农民,半工半农,没有实现职业化管理,部分卫生室经费核算后达不到每月1200元的,只能靠乡镇卫生院想办法筹措资金补足,因资金来源存在问题,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加之村卫生室条件艰苦、工作量逐年增大、补助偏低,缺乏职业吸引力,有资质、有能力的村医难招录、留不住。社保关于退休养老金领取的规定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必须达到15年以上,部分村医距离退休不足15年的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公共卫生服务整体工作成效。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他们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是要执行的任务、要完成的使命一点也不少。他们的工作虽然看起来没有上级医院高大上,能被媒体捕捉到的身影也不多,但是这些默默付出、任劳任怨的基层卫士,在这次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严守关口,站在阻断病毒传播的最前线,是乡镇社区最危险、最辛苦的一线人员。


  • 主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     承办: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方式:0877—8011091
    网站标识码:5304210001   网站地图
    备案号:滇ICP备05004768号-1 滇公网安备:5304210200000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77670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