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川区供销社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弘扬“背篓精神”、“扁担精神”,践行服务“三农”使命,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供销商贸流通、经济合作、产业帮扶、综合服务等优势,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供销红,凝心聚力助三农”党建品牌。 一、“党建+服务三农”,牢记“为农、务农、姓农”宗旨,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江川区供销社认真贯彻供销服务“三农”宗旨,积极作为,探索创新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发挥农资主渠道作用,推进农资供应服务网络建设。区社农资公司依托农资业务长期经营和市场保有率高等主渠道优势,通过采取“农资企业+庄稼医院+村办公司+农资消费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模式,由农资公司直接配货到销售网点,节约运杂成本,同时定期组织培训、把脉问诊的技术指导服务。村办公司负责开拓区域内的零售方式的销售业务和配送。真正做到让利于民,密切农资与农业、农民关系,把农民所需的农资商品送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极大地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农服务“零距离”。目前已联结5个村办公司开展农资直销业务,预计年底将在全区完成达到10个。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精神,推进我区食用菌发展。在市社的帮助下,邀请西南林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黄博士及贵州省纳雍县食用菌技术专家团队到江川调研食用菌发展情况,对当地土质、气候环境进行分析,与祥丰合作社合作建成1亩红托竹荪种植示范基地,为我区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是开拓合作经营业务,助力乡村振兴。区供销社通过积极争取区委政府支持,2023年8月12日至21日与区教体局、星云街道联合举办江川区首届村“BA”文化节活动。区供销集团公司与三街社区村办公司联结运营,村“BA”文化节,发挥了供销联农带农作用,通过用好“体育热度”,借势发展“体育+产业”经济路径,发挥“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动能,撬动农文旅融合带动经济发展,带动了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积极推进了乡村振兴的精神文明振兴。据统计,日均人流量达2万人,人流量总计20万人次,抖音线上观看量达71.1万次,带动消费约100万元。 (二)“党建+公司”,推进党建与供销社有企业发展工作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整合资源、扩容增效、规模发展、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推进社有企业发展做大、做优、做强的有效探索。一是整合社有企业资源,壮大社有企业发展。按照省市区《关于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于2022年8月整合区社所属的7个公司组建成江川区供销集团公司(玉溪供农供销合作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完成了薪酬、绩效考核评价等重点制度建立,完成部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重新配置,赋予7个子公司新的经营定位,拓展增加新业务版块基质生产加工、新兴文娱活动、金融咨询服务、传统手工食品开发4类,通过集团化发展,规划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向,优化社有企业资源配置,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企业高效运营管理,拓展业务增加营业收入,实现各公司的盈利能力整体提升。截至2023年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实现销售收入865多万元,上缴税收24万元,实现了社有企业的扭亏为盈。二是突出党建引领企业发展核心作用。今年9月,经向区委区直机关工委申请,成立了玉溪供农供销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选举出书记、副书记,将会在区社党组、党总支的引领下进一步做深做实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三是开辟壮大社有企业新路径。聘请玉溪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江川区供销社资产运营开发规划》形成招商引资、资产开发的总指引,2015年以来,利用社会资金和社有资金2701万元实施资产盘活项目9个,由改造前的13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09.9万元,更好地发挥社有资产服务流通、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四是创新资产收益投资新途径。以党组织+经济联合社+村民的方式,投资40.2万元入股安山源公司,社区2000多老百姓人均100元的股份,公司产能20000立方,可实现产值30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20万元入,实现资产收益投资与流通职能发挥的双赢。 (三)“党建+服务基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一是供销集团鼎兴资产管理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建设江城镇龙街村委会、雄关乡大营社区、安化乡安化社区农贸市场项目,通过对江城镇龙街村、雄关乡雄关社区、安化乡安化社区3个乡镇农贸市场进行建设,实现了资产收益投资与农产品流通职能发挥的双赢,每年可增加收益50余万元,帮助3个乡镇所在村(社区)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3万元。农贸市场建设完善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实现畅通农产品疏通、刺激农村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二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全区7个乡镇(街道)已恢复重建6个基层社,目前启动雄关乡基层社恢复重建工作,2023年实现全区基层供销社全覆盖,建成5个村级供销社,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34个、管理经营乡村农贸市场3个,为农产品流通网络传输奠定基础。三是推进“村社共建”。领办创办合作社5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入社成员554户;深入实施“绿色农资”行动,建立29个农资连锁店,农资年销售总额4380万元,联动带农实力整体提升。 (四)“党建+数字经济”,探索助农方式“新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区供销社结合全区现代农业和农业基地建设基础、供销服务职能,探索创新助农“新途径”,建设“数字供销”。一是立足实际探索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采取线上+线下体验消费,扩大升级信息消费,培育壮大智慧零售、互联网+合作社、直播+农产品等消费新业态,建立7个乡镇农产品展示专区,社属电商公司建立淘宝店铺、抖音直播间、“云品惠”小程序,搭建832平台、中国消费扶贫网合作平台等线上智慧供应链接,目前合作企业达156个,其中:村办企业10个,2022年来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50万元。二是建立“互联网+数字化+新零售”生活圈。围绕社区、医院、银行、车站等居民生活圈,探索商品流通体验式服务,投放点位35个覆盖江川区域,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产品数字化,推动全区供销服务方式变革,实现数字服务于经济发展相融合。三是延伸农业产业发展“最末端”服务。探索发展“生鲜配送”农产品销售终端服务业务,依托66个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形成的资源调配链接,与9家企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逐步实现农产品起始端循环链接,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