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川县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8
年
2
月
18
日
在江川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财政局局长 史金华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江川县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县委各项方针政策和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有关决议,严格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狠抓增收节支,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支出迈上了4亿元台阶,较好地保障了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08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3.7%,比上年决算数增收3,422万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28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16%;非税收入完成2,808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107.2%。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0,078万元,为调整预算数的98.7%,比上年决算数增支5,060万元,增长14.4%。
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17,08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5,173万元,上年结余24万元,收入总计42,285万元;地方财政支出40,078万元,上解支出2,160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4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3万元。
以上执行情况待与市财政结算后,部分数据还会有变化,届时再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情况是:
(一)收入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一年来,财税部门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及时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在预算执行中适时对收入入库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抓好收入进度。税务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依法加强征管,大力完善税收监控,加大清缴陈欠税款的工作力度,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部门加大非税收入管理,对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实行综合管理,进一步拓宽非税收入增收渠道。由于加强收入征管,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的营业税增收1,536万元、企业所得税增收369万元、烟叶税增收19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6%、98.4%、4.9%。同时,准确把握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争取到上级专款补助1.3亿元,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缓解了我县的财政困难。
(二)着力支持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和市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县投入资金8,256万元。投入支农资金6,356万元,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投入企业发展扶持资金789万元,支持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金21万元,建成农资店、农家店15个,促进了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办理增值税退税、企业所得税减免572万元;兑现2006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奖励116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筹措资金425万元,完成了菌子宴扩建、三道菜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推动了文化旅游业提质增效。
(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清理锁定乡村债务1.97亿元,全面摸清了乡村债务底数。采用“一折通”发放方式,兑付1.49万农户退耕还林折现资金792万元、发放7.1万农户农资综合补贴173万元,有效维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投入能繁母猪补贴300万元,农房保险补助28万元,逐步建立起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42万元,扶持移民人数达1,889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66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2万亩,加强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贴息469万元,实施了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投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17万元,将全县绝对贫困人口9,600人纳入农村低保;投入资金105万元,将符合条件的670名农村“五保户”纳入财政供养。筹措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资金757万元,免除了全县4.17万名学生学杂费,向3.3万名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3万名学生补助文具费,向3,353名寄宿制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安排资金70万元,对931名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助学金补助。筹措新农合资金1,152万元,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深入推进。同时,加大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投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12万元,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行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
(四)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全县教育支出11,347万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支出的28.3%,重点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等工作。科学技术支出264万元,比上年增长78.4%,重点用于“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人才培训等。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12万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企业养老保险补助45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4,127万元,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就业补助470万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按人均月补差116元的标准,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59万元,实现了3,296名低保对象应保尽保。针对星云湖防汛形势严峻、灾情严重的实际,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补助1,500万元,确保了沿湖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医疗卫生支出3,453万元,重点支持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防治、中医院改革。公共安全支出2,599万元,比上年增长8.3%,改善了政法部门的执法条件。筹措专项资金148万元,支持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改善乡镇政府办公条件。安排工作经费189万元,支持县乡人大换届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筹措资金144万元,落实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农村道路客运车辆及林场苗圃石油价格补贴,维护了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
(五)财政管理不断规范。大力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优化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管理,启动经济支出科目预算编制工作,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有效性。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对县级46个部门全面实施了授权支付改革,授权支付金额1,122万元,全县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统发覆盖面100%,直接支付资金2.01亿元。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管理,规范采购程序,全年政府集中采购支出1,551万元,比上年增长12%,节约资金149万元,节约率8.8%。切实加强政府信用贷款偿债资金的筹集工作,全年共筹集偿债资金787万元,增强了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保证了贷款本息的支付。全面完成了2006年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及核实工作,核增净资产5,195万元,净资产总额达5.33亿元,进一步摸清了“家底”。切实履行对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云南省会计条例》,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进一步建立了高效、规范的财政财务秩序。
过去的5年,是我县财政经济稳步增长的5年,是实施改革措施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效明显的5年。面对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分享改革、取消农业税农特税、政策性增支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收入政策,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在开拓创新中发展。一是财政收支规模跨上了新的台阶。全县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1.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8亿元,年均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亿元,年均增长16.4%,超额完成了十三届政府提出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的目标。全县财政支出规模从2002年的2.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01亿元,先后迈上了3亿元和4亿元两个台阶,年均增长16%。二是财政支出结构在调整中逐步得到优化。在可用财力增加缓慢,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的矛盾中,妥善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着力调整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力度。在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最低运转的前提下,保证了事关全县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取得明显成效。上级财政对我县的预算内专款补助由2002年的3,02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469万元,各项工资性转移支付补助由2002年的2,05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608万元,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补助由2002年的98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938万元。四是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稳步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收支两条线”管理、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同时,从加大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资金拨付、预算开支标准、会计秩序等监督管理,提高了资金运行质量,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与效益。
尽管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财政运行中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源结构单一,缺乏增收亮点,财政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由于财力有限,需要与可能、吃饭与建设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部分单位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予以改进和解决。
二、2008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执行改革后的资源税和耕地占用税政策,继续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管理也会增加部分财政收入,但执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支持节能减排、促进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将不同程度地影响财政收入增加。同时,加强“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深入推进财政改革等都需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加上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
2008年全县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合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着力深化财税改革;狠抓财政增收,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突出“三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建议2008年全县地方财政收支安排如下: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8,800万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10%。地方财政支出33,765万元(不含上级专款),比上年决算数增长6.8%。
全年地方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18,8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731万元,上年结余3万元,收入总计35,534万元;地方财政支出33,765万元,上解支出1,769万元,支出总计35,534万元;收支平衡。
三、再接再厉,圆满完成2008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2008年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立足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基础。按照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着眼打牢财政增收基础,切实发挥财政支持和引导经济发展的职能。坚持统筹安排预算内资金和争取上级支持与政府信用贷款并重,保持环保、农业、水利、市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落实好国家对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增强发展后劲。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认真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县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项目的扶持。
(二)抓好收入征管,确保财政预算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完善零星税种的征管措施,抓大而不放小,做到应收尽收。认真清理各项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保证税收及时足额入库。用好用足现有的税收政策,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税收潜力,把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财政收入实力,促进经济和财政的良性互动。继续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促进非税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三)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保障能力。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城乡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坚持服务“三农”,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和扶贫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执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退耕还林的现金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以及农房保险补助;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各项配套改革进程,做好化解乡村债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健全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五大保险和低保制度,努力改善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继续增加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对政法部门改善执法条件提供经费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保障能力。
(四)努力推进财政改革,切实加强财政监管。细化以功能支出分类为主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部门预算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有序扩大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范围。加强财政票据管理,集中开展“小金库”清查,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严格执行《采购法》,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降低采购成本。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从源头上遏制无财力保障的建设和购置行为,加强专项资金的跟踪检查,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五)加强财政内部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财观,推动财政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继续加强政策业务理论培训,抓好干部职工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财政干部队伍讲团结、比贡献、干实事、求实绩的工作氛围。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法治意识,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的水平。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思想,不断提高财政运行的整体效能。
各位代表,全面实现今年的财政工作目标,对于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意义深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本次人代会作出的各项决议,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