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名介绍:江城镇
二、地名来历: 《江川县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俞元县在现江川区江城镇设驿站,唐代称馆驿,元代设江川驿。明崇祯七年(1634),因星云湖水位暴涨,当时的江川县城(龙街土城)遭到湖水浸漫,经巡按姜思睿向朝廷奏请得旨后,将县城由龙街迁至江川驿,至1950年11月,此地都是江川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川县旧县城,故名“江城”。1950年11月,江川县城迁至大街,此地仍称“江城”。 三、地名沿革:据《江川地名志》载:远古时期,江城属于江川古甸氏族和古甸国地。战国时期属于古滇国地,汉代属于俞元县,唐武德年间属于黎州绛县,为绛县馆驿。唐开元年间属于江川县,后晋时期属于步雄部,元代属于江川千户所、江川州、江川县,明、清属于江川县荣富乡。1912年为荣富乡,1933年改启文镇,1940年称钟玉镇。1950年为第一区,同年11月县城迁大街,1958年称幸福公社,1961年称江城公社。1963年称第一区,1966年称江城公社,1983年称江城区,1987年,设江城镇。 四、逝去的古城建筑:明崇祯末年(1640—1644),知县王惠卿在此地建筑了一座砖城,城墙全长1里3分,高1丈2尺,厚8尺,建有城堞629个。城墙为石砖土结构,分为外城墙和内城墙。外城墙是石基砖墙,选用加工好的五面石为基础,以长40厘米、宽18厘米、厚12厘米的耐风化青砖为面,用石灰沙浆支砌而成;内城墙是石基土墙,选用毛青石为基础,用土为衬冲填牢实。全城建有城门四道,分别面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方向。东门名“旭彩门”,南门名“薰阜门”,西门名“案玉门”,北门名“庆云门”。四道城门门洞深约10米,宽约5米,高约6米,形状上圆下方。城门结构均为“木铁结构”,用五寸厚的大木枋穿制,四毫米厚的铁板及直径4毫米的铁钉钉牢而成,可防一般的枪弹冲击。各道城门均有兵丁防守和管理,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开门和关门,关城门时用木横杠闩锁好,人畜禽都不能进出。全城四道城门上均建有土木结构三大开间城楼,南城楼是三间两层结构,其它三门都是三间一层布局,用于在此防卫的兵丁驻守。沿城墙脚外围6—7米的地方,建有护城河,简称“城河”。护城河宽1丈,深5尺,常年有流水,平时用于消防、农田排灌、牲畜饮用、洗衣等生产生活用水,战时将水放满,用于防御。在县城内,建有两条南北直通的街道,一条名为“正街”,又叫“前街”,在正街的中央位置,建有文星阁;一条名为“背街”,又叫“后街”。1954—1956年间,江城的古城墙被拆除,城墙砖被用于建设江城烤烟仓库、教场仓库和教场粮库。 五、江城“三道菜”传说: 在风光如画的江川坝子中,有一个叫左卫的美丽村子,村里世代居住着李氏人家。一天,一个蒙自的书生在上京求学途中不慎遗失了钱财,准备打道回家,走到江川后敲开李家大门要口水喝。李家主人很同情书生的遭遇,留书生在家里住了三天。在这三天里,李家主人一天用一道家传菜招待书生。在李家主人的鼓励下,书生下决心继续进京求学。三年后,李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人就是当年的那位书生。此时,书生已成为了一名报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一直未忘李家主人的帮助,并在信中赋诗一首:“人间情缘巧安排,君自有技活水来,点燃江城左卫灯,莫寻李家三道菜。”李家主人觉得书生的话很有道理,遂重新精心研究家传手艺,在家开起了“三道菜”饭馆。 “三道菜”其实就是鸡、羊、鱼的三种吃法。鸡,采用几种名贵药材配制后清炖而成,苦、凉、甜有机地溶在一起,回味无穷;羊,则以清汤羊肉合着蘸水而食,蘸水配料独创,鲜、辣、麻等尽在其中,使人食欲大增;鱼,以酸辣为主,成品酸辣鱼,酸的舒心,辣得可口。“三道菜”融合了川味、滇味,在材料上精挑细选,所取之羊均为40千克以上的黑山羊,鸡为江川的土鸡,鱼也是江川的本地鱼,每道菜都用多种佐料严格配制加工而成。独特的配方,使其色泽、口味鲜嫩诱人,食之脍炙人口,深受赞誉,四海宾客闻风而至,成为江川的一道招牌菜。 六、地名政策小知识:《地名管理条例》第三章“地名使用”第十九条规定:标准地名及相关信息应当在地名标志上予以标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拆除、移动、涂改、遮挡、损毁地名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