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旧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江川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美化提升旧村人居环境。 一、旧村环境美化提升 通过村庄规划全覆盖执行规划管控,利用旧村、危房改造,整合百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打造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完善保障房分配制度吸引农业转移人口、进场务工人员等方式,逐步引导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支持农村建房统规统建、统规联建,引导农民进城、“上楼”;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等项目开始在全区推行农民节地上楼新型农村居住方式;推行江川区“520”美丽家园环境整治日行动,重点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清理违法违规建筑、清理河道沟渠、整治“十乱”、落实门前“三包”等,按照“家中卫生日清扫,网格片区集中治”的目标,整治效果已初步显现,群众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村庄环境卫生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 2015—2017年,江川区共计实施124个“百千工程”项目,其中包括8个省级示范村、7个市级示范村、109个市级整治村,切实立足基层需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2017年—2018年,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建成了雄关乡白石岩村委会小田村、九溪镇矣文村委会罗合百村、前卫镇小街村委会下高桥村3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等项目开始在全区推行农民节地上楼新型农村居住方式,目前已在前卫镇小街村委会下高桥村,九溪镇六十亩村委会六十亩小组、矣文村委会扯纳苴小组,安化乡新庄村委会小甸村、光山村委会光山村等多个村成功推行了“农民上楼”新型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 目前,乡镇(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建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自然村保洁员制度覆盖率、自然村垃圾收费制度覆盖率均达到100%。 我区各乡镇均建成镇区2座及以上公厕,63个建制村中,每个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均建成(改造)1座及以上公厕。镇区公厕覆盖率和村庄公厕覆盖率均达到了100%。全区30户以上自然村共289个,已建1座及以上公厕的自然村数共286个,3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覆盖率达98.96%。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人翁意识差,思想更新难。村级组织在农村环境治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部分旧村受落后思想影响,在推进旧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上热下凉”问题,乡村组干部工作热情高,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存在“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路边看”的现象。江川区虽然每月开展“520”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但参加人员以乡村组干部和党员为主,大部分群众因忙于生产,参与热情低,参与度不高,每户每次至少1人参加整治行动的要求未落实到位。比如,部分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存在垃圾乱扔乱倒的现象。 2、集体经济不厚实,资金保障难。以江川区为例,当前旧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土地流转、山地承包,难以满足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环境卫生管护等多方面资金需求。此外,环境治理成本较高,但上级财政主体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配套设施不足。以江川区雄关乡为例,全乡现有人口11234人,只有1个垃圾填埋场,2辆垃圾转运车,环保配备设施严重不足;村庄保洁员按照400元/人•月的标准补助,平均每天工作三小时,每小时所得不足5元,导致保洁效率甚微。 3、相关机制不健全,长效保洁难。一方面,当前村规民约虽对人居环境有所规定,但群众知晓度不高、约束力不强,缺乏与其直接利益挂钩的奖惩措施,多为口头教育引导,致使村规民约作用大打折扣。以江川区雄关乡窑房村委会为例,虽然进行了垃圾分类试点,但因缺乏有力的奖惩措施,执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保洁员管理、门前“三包”、垃圾清运等已建立制度执行不到位,长效管护运营机制、政府投入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不完善。全区虽然推行了土地规划专管员制度,但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旧村规划建设管理仍缺乏有力监督。 4、土地规划管理水平低,部分基础设施不接地气。以江川区为例,全区304个自然村中均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且按照每个行政村配1名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配备,但集中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长期无专人管理。此外,基层实践发现,旧村两污治理政策不易被村民接受,如旧村垃圾治理提倡的“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放大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邻避效应,增加了建设运维成本和社会成本,导致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又如省、市农村污水处理提倡通过PPP运营,但旧村分布分散,人口不集中,增大了管网建设费用,管网建设费用甚至高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超出旧村的承担能力。再如“厕所革命”按照无害化、卫生化要求,通过三个化粪池水冲户厕改造模式进庭入户,但旧村群众普遍不接受此种方式,且大大增加了日常使用及维护成本。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创新工作举措,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加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各级加大筹资力度,建议凡是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综合治理,引导发动受益群众积极出资或投工投劳。修改完善现有村规民约,明确各项奖惩措施,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严格执行并加强监督管理。探索以家庭为单位,对公共区域环境整治和违法违规建筑治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实施积分制管理,建立积分情况与集体利益分红、诚信道德评价、参加村(社区)公益活动等相关权益挂钩机制,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壮大集体经济,拓宽整治投入渠道。借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工作推进之机,盘活、管好旧村集体资源资产,在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对村集体所有的房屋、场地、土地等资产依法采取招标、拍卖、租赁、承包、参股经营以及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美丽家园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充足集体经费保障。 三是健全长效机制,强化督查检查。建议规划管理部门严格村庄规划,逐步改善村庄布局,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建议相关部门针对旧村,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工作指标。同时,健全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制度,建立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加强环保日常监督考评,以考核为抓手推动旧村环境美化持久提升。比如,探索建立保洁员考核奖励机制,对保洁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再比如,借鉴“双创”工作网格管理经验,探索实施旧村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 旧村环境美化提升,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针对旧村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制度,贴近农民生活,改变部分村民的腐旧思想,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提升美化旧村环境,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