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善处理民族矛盾纠纷,有效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积极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成果是民族地区党委、政府应当履行好的主要职责。近年来,安化彝族乡在成功处理边界民族问题中积累大量经验,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介绍 安化彝族乡地处江川区西北部,东接前卫,南连红塔区李棋镇,西与红塔区小石桥彝族乡接壤,北与晋宁区六街镇毗邻,是一个以彝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狭长的乡域界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沉久的历史原因,使安化乡与周边地区边界群众因争山夺水、争田夺地而引发的民族纠纷时有发生,严重阻碍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民族繁荣的历史进程。 二、主要经验 强化族属认同为化解矛盾提供根本遵循。东西南北中,天下彝族是一家。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共同尊奉阿普笃慕为自己的祖先。前卫、安化、李棋、小石桥、六街五地,虽分属两市三区不同管辖,却都是彝族聚居区。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血肉相亲,一衣带水。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共同的族群归属,使产生间隙双方能够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在彼此理解、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原则遵循下,矛盾纠纷自然较容易迎刃而解。 推进政府互动为解决问题搭建良好平台。安化乡本着维护团结、交流工作、共同发展的宗旨,与周边乡镇联手创建了多项政府联系协作机制。较为突出的是与小石桥彝族乡构建的常态化护林防火联防联调会议机制。该机制已有30多年的历史,每年由两个彝族乡轮流举行会议,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其早已突破了原有狭窄范畴,更演变为两地政府交流政务、协商矛盾、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2016年8月,因安化双坝水库淹没小石桥乡九道河小组田块所引发的经济纠纷,经过多次协商始终未能解决,直到2017年1月,一年一度的森林防火联谊会召开,两乡主要领导深入交换意见,才得以成功和解。类似的政府互动机制还有许多,比如晋宁区六街镇与我乡签订的《应急管理合作协议》中约定的联席会议制度、小石桥乡司法部门与我乡司法部门团结协作的联防联调机制等等。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使我们在这些良好的机制下加强联络、互通有无、互相支援,共同协作。 发挥基层力量为维护稳定输送不断可能。村组干部是农村地区农民自治的带头人,在引领群众、化解矛盾中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地方民族间的细小争执演变为流血冲突,就是村组干部或村族长辈意气用事,不能理性看待,冷静处理问题。一直以来,安化乡特别注重村组干部在民族矛盾源头预防、源头排查、源头化解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减少边界矛盾纠纷发生,把边界民族地区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边界、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2017年8月董炳村围埂小组与红塔区李棋镇大矣资社区因林下资源承包而引发临界纠纷,能够迅速稳妥解决,避免更大冲突发生,就与两地村组干部的直接努力不可或缺。 加强民间交流为增进理解奠定坚实基础。纵观华夏历史长河的满蒙联姻、汉藏联姻,都对民族团结、长期和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前卫石河、小石桥玉苗、新铺、响水、李棋大、小矣资等接边地区与我乡的婚姻往来从未间断,因姻亲关系串联起来的婚丧嫁娶、经贸往来等一系列民间活动更加密切了族群间的交往融合,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兄弟一家亲的良好局面,“毛细血管般”的情感纽带把彝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聚拢在一起。 提升团结意识为促进和谐明确清晰方向。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代民族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举办“斗牛节”、“火把节”、“彝族文艺调演”等民族文娱活动,让各族人民在欢歌笑语中不断交流,拉近距离,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筑牢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为解决民族冲突争端指引明确目标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