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作为民族散居地区,自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根本方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八个始终牢记”为引领,实施“党建引领、联创共建、星云石榴籽、网格服务、文化繁荣”五大行动,以“八进”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始终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凝聚全民创建的强大思想共识。多年来,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日常宣传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文艺创作、书画摄影展、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微视频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创”的良好氛围;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百字公约”,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歌曲,出版民族团结星云专刊,健全民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推行“四个一”学习制度,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基本知识等整理汇编成册,印发至全区所有机关干部,打牢厚实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推行“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在“江川发布”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平台、主流网站开设专版专栏,搭载“学习强国”APP大版面、多形态、高密度推出专题新闻报道,在职党员进网格、进社区、进乡村宣传,引导、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群众的知晓率、积极性、参与度。 始终牢记“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形成各族干部担当落实的行动自觉。我们始终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加强区委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13次召开区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专题会、工作推进会,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七位一体”责任,推行“党建+创建”模式,健全区乡村组四级创建体系,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城市基层党建“五网”、纳入区委“九大党建联盟”、纳入“红色物业”统筹推进,组建30多个创建联盟,推动全区各级各类资源下沉聚集到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服务活动270余次。制定创建方案、“八进”方案、督查考核办法等30多个指导性文件,精准制定《补短板促攻坚实施方案》,梳理91项问题清单,细化124项工作措施,建立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凝聚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合力,形成上下共抓、全员参与、合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生动局面。 始终牢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的嘱托,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平台。我们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创新启动“星云石榴籽”行动,推出“团结公约+连心之林,六支队伍+特色工作,四个平台+具体活动”,凝聚“当民族团结石榴籽、做守望相助追梦人”的强大正能量。举办开渔节、火把节、斗牛节、七夕节、梨花节等节日盛会,开展“同跳民族舞、共奔幸福道”群众性文艺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大联欢、大团结;创新推出“联创共建、互学互助”机制,为机关单位、企业、学校与少数民族地区搭建交流互助、共建共荣平台,开展联创共建活动380多次。建立区级领导干部联系少数民族干部制度,组织少数民族观摩团调研重大项目,先后争取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解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困难问题240多个,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生动局面。 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求,奋力开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征程。江川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突出“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抓项目、促投资、兴产业,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和全省排名持续攀升,2018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19年完成133.9亿元,跃升至全省第49位,GDP增速全市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8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30%、32%。全区320个自然村全部公路实现硬化互通,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全面保障;电网升级改造持续推进,互联网、有线电视、4G无线网、农家书屋、村级体育文化活动广场、农村超市、乡村卫生所实现全覆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劲。 始终牢记“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使命担当,使古滇青铜文化和民族文化焕发光芒。江川各民族文化融通互鉴,交相辉映,相辅共生。成功举办十四届“开渔节”,大力发展青铜文化产业,每年创造出2.6亿元的产值。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特色村寨)项目14个,大力保护传承彝族刺绣、腰鼓、月琴器乐等民族文化,建成安化晖南箐斗牛场、民族文化广场、阿楚诺、小龙茵彝族歌舞、刺绣传习社、民族文化传习馆等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成功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6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个,民族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九溪镇罗合白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始终牢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始终紧扣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团结、致富”这一主线,以创建工作助推脱贫销号、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投入资金13.43亿元,实施项目510个,改善贫困群众住房1595户,安化彝族贫困乡摘帽、16个贫困村出列、7188名贫困人口全面清零。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整合扶贫资金1.9亿元,实施“五网”提质升级、民族文化繁荣等项目,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平台。进一步健全特殊困难群众救灾、救助机制,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保公平、可持续实现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18年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 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始终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调结构、优空间、治河道、减排污、当卫士,共同守护江川绿水青山。紧扣乡村振兴目标,充分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投资2.2亿元,实施星云湖南岸“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投资36.6亿元实施五大类工程19个项目,开展“四退三还”,推动星云湖水质从2019年12月以来连续5个月达V类。开展“520美丽家园环境集中整治日行动”,三年来拆除临违建筑12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群众住房1850多户,创新推广农村“节地上楼”新型居住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爱山护水、美化家园,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始终牢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要求,着力推进“八进”活动有效延伸拓展。始终将“八进”活动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示范创建格局。全区对66个示范单位和示范家庭进行命名,先后有20个单位被国家、省市命名表彰。进“机关”,突出连心共建。机关干部带头践行“交一个民族朋友,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为民族朋友做一件实事”的“三个一”要求,用真情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进“乡镇”,突出团结实干。乡镇干部发挥各自优势,解民愁、化民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干事创业氛围。进“社区”,突出真情交融。浪广社区凝聚17个民族兄弟的智慧汗水,系牢“四根纽带”,促进“五花盛开”,总结出六种创建方法,构筑共居共事共学共乐的幸福和谐家园。进“警营”,突出真情守望。人民公安推行“1+N”创建模式,实施“五小工程”,谱写了“警民鱼水一家亲,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动人篇章。进“学校”,突出鲜活多彩。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辉映,民族特色与个性发展融合,把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深埋在每个孩子心中。进“企业”,突出帮带共赢。云南联塑、亚洲花卉科创谷等企业强创新、广辐射,助脱贫、助学子、助就业,以创建促双赢。进“宗教场所”,突出爱国和谐。北山寺建设“和谐寺观教堂”,开展道德讲坛,用宗教教义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突出互爱共荣。充分激活社会细胞,倡导“珍惜民族好姻缘,传播一生幸福情”,32户家庭成为创建典型。进商圈、进景区,突出美美与共。通过潜移默化、情景交融的方式,让各族群众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进村寨”,突出脱贫振兴。8个示范村通过抓产业建新村,传承彝族文化,守护美丽家园,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的朴实真情自然流露。 江川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不忘为民族散居地区开辟创建新路的使命担当,敢想敢试不畏难,用心用力抓落实,一点一滴求突破,努力为全省全国非民族自治地区,探索出一条具有江川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