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是江川区唯一的少数民族山区乡,国土面积95.6平方公里,总人口9659人,彝族人口占93.9%,除彝族外,还居住着哈尼族、傣族、拉祜族等11个少数民族。,地处滇中腹地的美丽彝乡安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同心结成石榴籽,齐力耕耘幸福花,谱写了安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乐章。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宣传教育和“联创共建”。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支部主题党日为契机,组织学习领导干部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讲话及相关文件精神,引导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党课宣讲,在新庄路口、民族文化广场等醒目位置制作民族团结宣传牌、设立民族团结宣传展板等方式,引导全乡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的导向,落实“联创共建、互学互助”,与联创共建单位开展各类联谊互助活动。与江苏省武进区南夏墅街道缔结友好乡镇协议,江苏前黄国际分校支教团队到安化乡进行支教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互帮互助显真情”。 以维护民族团结为根本,促进各族群众之间、接边地区之间的和谐发展。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积极为各族群众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深化“平安安化”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群防群治”和“网格化服务管理”。近三年来,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8%。与江城镇、前卫镇建立森林防火工作联防机制,与红塔区建立董炳河流域保护治理与河长制联席会议机制,与小石桥乡签订《森林防火联防公约》,形成“齐抓共管促和谐”新常态。利用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加强与小石桥乡群众的相互走访交流,通过与小石桥乡之间的民间通婚、农产品交易等,使两地群众成为“亲家”,接边地区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 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发展协调并进。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壮大提升蔬菜、烤烟传统产业,2019年销售收入分别达8500万元和7500万元。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光山村种植多肉植物600亩,观光休闲农业初具雏形,2019年产值达2000万。围绕彝族文化建成晖南箐斗牛场、民族文化广场、万山朝拜景区、民族文化传习馆等旅游景点,民俗酒店建成投入使用,连续4年举办火把节,连续3年举办新春斗牛节,擦亮彝族传统节日名片,打好乡村旅游发展牌。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39484万元,同比增长7.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95元,同比增长9%。聚焦共享惠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100%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参保工作,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 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确保安化各族群众与全区人民同步实现小康。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1.66亿元,先后实施140余个项目,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电力供应等短板逐一攻坚,改善贫困群众住房256户,“四类重点对象”和“非四类重点对象”无力建房户危房改造实现清零,15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8.9%降至0,实现省级贫困乡退出、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以挖掘传承彝族文化为载体,推动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安化乡深入挖掘彝族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立小龙茵刺绣基地,发展29位彝族“绣娘”,弘扬和传承民族刺绣。拍摄《彝族刺绣》《月琴制作与传承》专题片,激活还原古老的彝族文化。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彝族刺绣和月琴弹奏课程,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突出民俗特色,通过开发彝族特色美食、彝族传统服饰、彝族舞蹈、彝族手工艺品等,吸引更多的人到安化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品尝彝族特色餐饮,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契机,推进“五进”活动扎实开展。一是进机关。邀请4名安化本地彝族妇女作为领唱,带领安化乡合唱队演唱安化本土原创歌曲《长腔白话》,积极弘扬民族文化。二是进村(社区)。在安化社区举办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社区活动,形成以党组织为龙头、党员作表率、社会各界齐参与的良好氛围。在新春斗牛节和火把节,在节日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举办精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进学校。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介绍彝族风土人情,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比赛和《民族团结》动漫、书画活动。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班级彝族文化主题墙、彝族烟盒舞大课间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五是进家庭。把“民族团结进家庭”与“最美家庭”评选等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团结和谐家庭的先进事迹,凝聚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合力。五是进企业。安化古滇彝家酒业公司在招收员工时,优先考虑招收本地少数民族人员,积极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