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镇中心小学是一所边远农村半寄宿制小学,学校始建于1912年。学校共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人,其中苗族2人,哈尼族6人,彝族152人,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50%。2011年8月,为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江川对九溪片区的小学学校合并收缩校点,将矣文村委会、阳山庄5个彝族村小学校点全部合并到镇中心小学,150名彝族娃娃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九溪中心小学特殊的区位和民族成分构成,决定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对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压实创建责任,突出地域特色,实现了教学成绩与民族团结进步“双融合双促进”,被市教育体育局评估为“云南省二级二等小学”,被省命名为示范学校,被市、区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压实创建责任,联创共建注入新活力。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德育主任具体负责,安排1名教师具体抓工作落实,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统一安排,制定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九溪中心小学与九溪中学门对门、相毗邻,为使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传递不断,两校开展联创共建,学校开展无缝对接,六年级升入初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发挥他们民族文化特长,继续加入民族文化社团,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文艺骨干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代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一届届学生中薪火相传,越发娇艳动人。 
抓实课堂教学,根植民族团结进步意识。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做到有课程、有教案、有老师、有课时、有成效,系统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教育,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积极组织师生参加主题征文、课堂设计、演讲比赛,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团结进步重要性的认识和感悟,系好娃娃成长的第一个扣子。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会,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丰富校园文化,润泽师生民族团结进步心灵。学校开展 “国旗下讲话”、 “红领巾广播站”活动,教育引领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争先进位的荣誉感;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各民族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的认识;通过召开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班队会,学习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光荣历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涵,增强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包融,友好往来,共同进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融合和情感交流。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2017年中心小学成立了“阿楚诺”民族文化传习社,把彝族学生组织起来,成立民族文化社团,开展彝族语言文字教学、彝族乐器(月琴、腰鼓、烟盒舞)演奏教学、彝族舞蹈(打歌、跳弦)教学和彝族刺绣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少数民族群众看到了自己“阿楚诺”(彝语“小太阳”的意思)在传承着祖先的优秀文化,在健康文明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把彝族跳乐作为课间操进行推广,在寓教于乐、锻炼身体的同时,让汉族学生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彝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 管理服务提质,构建和谐互助大家庭。着力构建各民族学生平等、团结、和谐、友好相处的校园环境,争取资金建成了安全的宿舍和食堂,为远离父母的寄宿制彝族学生创造良好的就学环境,享受国家“两免一补”和寄宿制补贴,解除家长后顾之忧。抓好学生德育教育,树牢“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懂得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家人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建立老师分组联系彝族学生制度,每个老师负责联系10名学生,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身体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问题,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次家访,呵护幼苗健康成长。给予人性化温馨关怀,把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搭配住宿,让弱小的低年级孩子在生病时或遇到学习困难时,及时得到高年级学生的帮助,让团结友爱的精神不间断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