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亩村地处九溪镇西南面,下辖六十亩、下村2个村民小组,覆盖1258户3117人,人均耕地0.41亩。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六十亩村坚持党建引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指导帮助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对富足。先后荣获“云南省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021年被命名为第三批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江川区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吹响创建工作集结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保证,六十亩村两委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党总支领导、村委会负责、小组落实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合力。始终坚持以“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思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注入支部组织建设、党内活动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工作机制中。统筹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为着力点,夯实党建基础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做好产业发展文章,铺就民族团结致富路。坚持产业为先谋振兴,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规模化种植百合花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修复关圣宫、炮台遗迹及建盖集镇观景台,发展农家乐;推出小冲河游玩、百合乐园、村庄菜园、幸福果林、文化广场等项目,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提高六十亩村的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村民增收的新亮点;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发展渠道,优化产业结构,形成花卉、草莓、蔬菜、旅游、农家乐、外出务工等多元化发展之路。目前,全村百合花种植户达568户、2100亩,产业总收入超1.2亿元,每年可为群众增收1600多万元,各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6000元。 加强村庄环境打造,共建民族团结新家园。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将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与村庄环境美化有机结合。实施“除闲房、拆危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奔小康”工程,重点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危旧房屋以及残垣断壁进行彻底拆除,对影响村容村貌的乱堆乱放进行了彻底整治;分三期实施“节地上楼”,一期建设73户独栋、10户单元房,83户村民已全部乔迁新居;二期53户已分房到户、开始建盖;三期正在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工作积极谋划推进,有效破解了村内道路窄、绿化少、房屋密、出行难等问题。以“美丽庭院”“文明卫生家庭”等评比活动为载体,不放过一个盲区、不留一个死角,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将杂物堆积处变为小花园、小菜园,实现环境卫生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形成建设美丽乡村的广泛共识。 做优社会服务文章,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大力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的表率作用,党员在日常活动中主动‘亮身份、晒业绩、当先锋、树形象’,为各族群众提供社会公益、助困帮扶等服务,营造出党群携手、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良好互动氛围。搭建服务平台、组建服务队伍、完善服务机制,推行“民情工作单”,组建“云岭先锋”党员服务队,落实党员干部包村联户挂钩帮扶机制,提升综合服务平台办事能力,充分利用好留守儿童之家,打造农民工之家。推进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依托网格长、网格员,实行“党总支委员+党员+群众”划片划巷包干制度,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服务党员群众等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 聚焦共商共建共享,谱写民族团结和谐曲。建立党群联席会、村民议事会、完善村规民约,组建和谐文化宣传先锋队,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群众自我教育、管理,培育文明新风。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栏、宣传册等,宣传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切实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全方位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创建氛围,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民族团结思想深入人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艺节、广场舞等文娱活动中,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有效促进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文化认同。 深化民族情感融合,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联合矣文、阳山庄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建“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遵循“共建、共荣、共享”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总目标,首开了玉溪市组建村一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的先河。通过“党建引领、文化共融、互观互学、共建共享”四项重点,推动各民族朝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前进。积极推进“联创共建+网格化治理”新模式,搭建各族群众增进感情、促进团结的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推进各民族在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在民族习俗上相互尊重,经济发展上相互支持,日常生活上相互关心,思想情感上相互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