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村地处前卫镇西北部,是前卫镇镇唯一的彝族山区村,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江川区大街街道12公里。石河村委会辖阿豆、团山、大石河、小石河、三石河、水月村和杨家河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30户,共1563人。石河村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对民族地区的嘱托,转化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通过发展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传承彝族文化等措施,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形成了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各族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 抓组织领导,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通过抓党建,强班子,不断凝聚团结创建共识。成立由村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村“两委”以及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组成,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的“主心骨”。抓党员、重带动,石河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党的中心工作所需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所长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引领与汇聚各方力量结合起来,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活动列入村内主要议事日程,把民族团结工作同党建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发挥党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和结对共建单位联创联建机制,组建“石榴籽”共产党员先锋队,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责任区”等活动,形成工作有人干,有人抓的工作机制。 抓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石河村坚持把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确保党的民族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每年利用会议、活动、宣传月等安排主题宣传,组织党员群众以发放宣传单、入户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等,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宣传长廊、民族文化小广场、民族法规政策宣传展板、横幅、标语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知晓率。同时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制作大幅展板悬挂在醒目、人群聚集的地方,实现制度上墙、强化监督、让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石河村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 抓产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基础。石河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紧扣特色彝族文化和花卉产业谋发展,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培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石河兰花产业园已流转土地800亩,有16户大花蕙兰种植户,建成投入使用的大棚300亩,成立了玉溪市江川区群英兰花专业合作社,成员们互帮互助,互相学习讨论种植经验,互相交流分享销售路径,单产1400盆/亩,年产值可达1400万元,可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500余人,为石河村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抓项目整合,深耕民族团结进步沃土。将民族团结示范村创建与新农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等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各族群众都过上幸福日子。整合资金投入到石河村建设中,投资27万元完成人畜饮水管网改造,投资10万元完成村公房及老年活动室建设、投资42万元完成党员活动室建设、投资20余万元安装了人畜饮水工程的水质净化设备、投资82.5万元完成水月村移民搬迁工程。今年,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资50万元实施石河村委会苹果山花卉种植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投资51万元实施石河村委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新建排水沟126m、水月村碑石一座、文化长廊12米、特色民俗文化展示厅73.9m²、墙体彩绘168.7m²、特色民俗文化展示雕塑5个,有效改善水月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农田水利条件,不断丰富彝族群众文化生活,为繁荣民族文化、村寨可持续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做出了引领示范。 抓文化传承、共绘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石河村以彝族火把节为依托对内对外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土人情,同时打造民族民俗特色文化长廊和展示区,将彝族生产、生活场景以及节庆习俗,因民居和周边环境绘制展示,并通过举办火把节、彝族刺绣传、月琴传承等方式,经常开展腰鼓舞、跳乐、对歌、月琴弹奏等形式多样、格调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注重保护以月琴、彝舞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干群融洽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局面。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模式,积极倡导当地群众、外商等多个主体介入开发和参与特色旅游村寨建设,以独有彝族文化特色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民生综合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石河村村容村貌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越发展、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生态宜居的良好局面;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