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镇矣文村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依托彝族特色文化,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发展产业、传承彝族文化的措施,突出“五抓”,凝聚“五力”大力打造矣文乡村振兴样板点,点亮“石榴籽家园”幸福生活。 
抓统筹规划,汇聚建设合力。通过镇级定方向,村级扛责任,组级抓落实,不断凝聚多方合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矣文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在推动集体发展的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上,村级党组织全程参与,党员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确保了村集体发展方向和道路上不走偏不走样,提升了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能力。结合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制定“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提升村庄规划整体质量和水平,在镇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加快建设创新引领产业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人文和谐风尚美、业新民富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休闲乡村。 
抓产业支撑,强化内生动力。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思想,引入云南耕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互联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在建和已建本村水库坝塘观景区、农业种植体验区、林果资源采摘区、林下产业试验示范区、耕源村农家庭农场等生态旅游项目10个。丰富经营业态推进产业转型,打造蘑菇酱料加工基地,修建矣文乡村大食堂、乡村酒馆、陶艺茶馆等特色项目,矣文乡村文化馆外观设计图已出、“宋文翔溪岸美术馆”合作协议正在洽谈,矣文民族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区建设逐步推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经济发展,依托彝族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目前矣文村拥有农家乐17家,休闲农庄1个,土特产经营店16家,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450余人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消费金额达800余万元。产业富民的举措不仅提高了村民收入,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也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抓配套设施,激发新村活力。矣文村本着“科学规划先行,依规实施建设”的原则,“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进行4000余平方米的拆除重建工作,惠及200余户村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奠定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基础。镇党委、政府整合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民族团结项目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依托美丽家园、“百千工程”、脱贫攻坚工程,完成了进村道路硬化、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公厕、村内亮化和绿化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后,矣文村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效地整治了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为群众组织开展健康文明活动提供了场所保证,为建设生态宜居村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利推进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 
抓风貌塑造,增添新村魅力。在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民族特色传承和保护,强化彝族文化元素符号,通过外立面改造和民族彩绘,彰显村庄特色风貌。统筹新村建设与民族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自然风貌和自然资源的挖掘,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业,建设宜居宜游乡村。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大力弘扬彝族文化,努力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矣文村党总支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党日活动,以“整洁、干净、有序、美观、宜居”为目标,矣文村把主干道和村内道路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领域,发挥党员和志愿者带头模范作用,积极组织村民集中开展整治工作,彻底清理公共区域,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庄风貌焕然一新。 
抓文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美丽乡村不仅需要环境整洁的“外在美”,更加需要乡风文明的“内在美”。将村庄公共环境、宅前屋后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养护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以家庭文明创建带动文明意识养成,让村民成为美丽休闲乡村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形成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建立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的方式,推动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有效培育自治,在村民自治中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动态组建“三色”志愿服务队,以特色宣讲、宜居环保、暖阳帮扶为主导,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抢险救灾、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科技推广、产业增收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营造互帮互助、民族团结、共同富裕氛围,不让一户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