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关乡“双创”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雄关乡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实施市委“科教创新城”战略,大力地推进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双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成效。充分发挥雄关乡处于江川区中心城区、华宁、通海、澄江四县区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和江华、江通、弥楚高速公路过境的交通优势以及辐射滇中地区的果蔬产业和花卉产业优势,科学布局了农产品物流园和花卉科技园,发展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用创新思维谋划发展,用产业支撑创新,目前两个园区已成功签约滇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4个项目。二是创业就业扶持开展顺利。按照上级相关部门安排,积极开展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立足实际和群众需求,开展科技培训、创业技能培训等。2016年至2017年两年,共完成贷免扶补等各类贷款100余户,进一步夯实了“双创”工作资金支撑平台,两年来共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80余期,受众人次达7000余人。三是群众“双创”意识提升。雄关乡加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在全乡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二、雄关乡“双创”工作存在的问题 双创工作成长环境“先天不足”。雄关乡属于典型的山区乡,人口少,主要产业为烤烟生产、蔬菜种植等传统农业,农耕文化经年积淀,群众市场观念没有形成,敢于创新创业的新者数量极少,影响力不足,造成了双创工作成长环境“先天不足”的局面。 双创人才匮乏。科技人员在雄关乡属于极度稀缺资源,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现有各类人才主要聚集在政府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行业、产业人才分布严重不均衡。 双创氛围不浓,环境不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郁,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众创空间支撑体系,雄关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和花卉科技示范园均处于起步阶段,园区的条件与资源集聚作用没有完全凸显,暂时没有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农村双创平台建设比较薄弱。目前,像雄关一样的乡镇,各种创新平台培育工作缺乏,没有完善的双创平台。上级相关部门对农村创业工作的指导不够、实用性不强。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结合市场主体实际和农村实际的程度不够,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同时,创业指导局限于培训等单一的方式,指导方式不多、想法少。 创业创新者自身存在不足。一是创业创新者大多缺乏明确清晰的战略导向。二是创业创新者大多缺乏优势互补的合作意识。“双创”是重组生产要素、组建和发展壮大企业的过程,需要创业创新者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能力,有技术者不一定能组织和经营好一个企业,会经营者不一定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围绕某一领域进行创业创新时需要组建优势互补的专业团队。但传统文化中“一山不容二虎”的意识,使得“双创”团队难于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积极鼓励和大力培育群众双创精神。要克服和消除妨碍创业创新的各种传统观念和模糊认识,包括克服“小富即安”“求稳少险”观念,克服“官本位”观念和“国有依附”观念等等。要着力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切想法、理念和行动。积极运用现有的广播、网络、微信等宣传平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使创新成为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精神,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 我们将积极加大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加快雄关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和花卉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步伐,科学谋划园区内的产学园基地、科研基地等,为雄关双创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平台。积极引导雄关现有的龙凤酒厂、天丽食品厂、瑞星化工等企业加强人才引进,树立创新思维,加大科技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成为创业创新者的“沃土”。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上级出台政策,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制定鼓励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机结合。 (二)建议上级部门整合资源,成立创业创新指导专业“智囊团”,同时加强对基层创业创新者的针对性培训和指导,实施“订单式”专业指导。 建议上级部门多向基层输送人才,让基层的创业创新者有“领头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