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雄关乡全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不折不扣”落实政策措施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一是在区编办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一系列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编制完成《雄关乡行政许可办事指南》等政务公开事项,累计公开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9类,进一步实现让返乡下乡者办事“少跑一公里”的服务目标。 二是乡市场监管所、乡工商联等严格落实上级政策,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累计成立盛果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雄梅辣椒专业合作社等26个合作社。同时,乡农科站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现有合作社在产业发展、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不断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提高办事效能,促进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按照上级相关部门安排,积极开展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等工作,发挥“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政策的作用,给予返乡农民工等人员创业扶持。2016年至2017年两年,共完成贷免扶补等各类贷款100余户,进一步夯实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工作资金支撑平台。 (二)全力搭建服务平台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一是发展园区经济,搭建产业平台。充分发挥雄关乡处于江川区中心城区、华宁、通海、澄江四县区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和江华、江通、弥楚高速公路过境的交通优势以及辐射滇中地区的果蔬产业和花卉产业优势,科学布局了农产品物流园和花卉科技园,发展农业物联网、互联网+农业,用创新思维谋划发展,用产业支撑创新,目前两个园区已成功签约滇中智慧农业产业园等4个项目。 二是建成为民服务中心,搭建服务平台。雄关乡为民服务中心将婚姻登记、准生证办理、工商登记等多部门服务窗口整合在一起,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是开展创业培训,搭建培训平台。雄关乡认真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培训,让有创业和培训意愿的返乡下乡人员都能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返乡下乡人员积极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两年来共计开展各类科技培训80余期,受众人次达7000余人。 (三)营造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氛围。 一是雄关乡充分借助微信公众号、村庄宣传栏等,采取编制手册、编发短信、发布微信微博等,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解读政策措施。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鼓励返乡下乡。 二是雄关乡加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在全乡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不断夯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资金等支持力度不够。创业成功需要资金等物质基础的强力支撑,仅凭热情是很难完成的,目前,很多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普遍存在着自有创业资金积累不足的现象,资金不足更是当前青年返乡创业者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导致创业半途而废甚至无法启动的主要原因,很多有创业念头的青年因缺乏启动资金停止了创业脚步。 (二)创业指导相对缺乏。缺乏知识、技能和信息是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主要障碍。仅凭少数人员自我培养创业意识、自我锻炼创业技能,很难使返乡下乡自主创业形成规模。 (三)创业创新者自身存在不足。一是创业创新者大多缺乏明确清晰的战略导向,缺乏系统的创业规划,创业者由于经验不足,眼光有限,难免欠考虑。二是创业创新者大多缺乏优势互补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胆识不足。 (四)创业扶持政策需要完善。一是对创业政策的宣传还需加强,广大创业者对扶助创业的具体扶持政策知晓度和把握度不够。大多数创业者对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存在“不知道自己缺什么、不知道去哪里找、不知道找到了怎么办、不知道政策怎么用”的现象,能够真正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比例不高。二是还需进一步完善现有扶持政策,现农村享受较多的扶持政策主要有贷免扶补等,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